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上市公司經營的不好的案例

上市公司經營的不好的案例

發布時間:2024-03-31 12:59:24

❶ 北京文化去年虧損超7億,上市公司一般會因為什麼虧損呢

今年由於很多關系,多家上市公司都出現了大量的虧損。4月29日北京文化公司宣布,由於存在財務風險變更為 ST北文。根據北京文化2020年的財務報告,能夠看出北京文化去年凈利潤虧損超過了7億。而此次北京文化由於受到財務風險而被停牌,不僅僅是因為其虧損超過7億,更嚴重的是北京文化董事長涉嫌騙發債券,業績造假等行為,這對於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上市公司之所以會虧損,我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一、上市公司存在經營問題

首先導致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有著公司經營不良的因素。一家公司如果經營出現了問題,那哪怕當年不虧損,未來也一定會處於虧損狀態。北京文化雖然去年頻頻壓中爆款電影,但是由於其經營不善以及其他問題,依舊造成了今年的凈虧損超過7億。

❷ 失敗的著名企業有哪些


1、真功夫

案例特點:創業者內亂——能共苦不能同甘

創業者的教訓:沒有永遠的兄弟,只有永遠的利益

VC的教訓:股權結構是否合理是判斷項目好壞的重要依據

麥當勞、肯德基在國內大受歡迎,中餐連鎖一直憤憤不平,不斷有人跳出來挑戰洋快餐。從十幾年前的「紅高粱」到現在很紅火的「真功夫」,「紅高粱」早已不知所蹤,「真功夫」似乎真的有點功夫,連鎖店面越來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樣,2009年8月,「真功夫」的廣州總部爆發的一場真功夫表演,在投資界和創業界頗為轟動:共同創始人及公司大股東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國良為「副總經理」,並派到總部辦公,但遭到「真功夫」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蔡達標的拒絕後,引發劇烈爭執。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權矛盾,還得從頭說起。1994年,蔡達標和好友潘宇海在東莞長安鎮開了一間「168蒸品店」,後來逐漸走向全國連鎖,並於1997年更名為「雙種子」,最終更名為「真功夫」。真功夫的股權結構非常簡單,潘宇海佔50%,蔡達標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佔25%。2006年9月,蔡達標和潘敏峰協議離婚,潘敏峰放棄了自己的25%的股權換得子女的撫養權,這樣潘宇海與蔡達標兩人的股權也由此變成了50:50。

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兩家風險投資基金:內資的中山聯動和外資的今日資本,共注入資金3億元,各佔3%的股份。這樣,融資之後,「真功夫」的股權結構變成:蔡、潘各佔47%,VC各佔3%,董事會共5席,構成為蔡達標、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風險投資之後,公司要謀求上市,那麼打造一個現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結構的企業是當務之急。但蔡達標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努力觸及另一股東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達標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內部管理改革,以職業經理人替代原來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員,先後有大批老員工離去。公司還先後從麥當勞、肯德基等餐飲企業共引進約2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占據了公司多數的要職,基本上都是由蔡總授職授權,潘宇海顯然已經被架空。

雙方矛盾激化。2011年4月22日,廣州市公安機關證實蔡達標等人涉嫌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等犯罪行為,並對蔡達標等4名嫌疑人執行逮捕。

蔡潘雙方對真功夫的混亂爭奪讓今日資本頂不住股東壓力,而選擇退出。2012年11月30日,今日資本將旗下今日資本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今日資本香港公司)所持有真功夫的3%股權悉數轉讓給潤海有限公司。至此,真功夫股權又再次重回了蔡潘兩家對半開的局面。

三年之後,真功夫原總裁蔡達標一案塵埃落定。根據廣州中院二審判決,蔡達標構成職務侵佔罪和挪用資金罪被維持14年刑期。隨著蔡達標刑事案件終審判決生效,蔡達標所持有的41.74%真功夫股權已進入司法拍賣程序,有傳言股權估值高達25億元。

2、億唐

案例特點:中國互聯網行業融資額最大的案例

創業者的教訓:錢再多,也得省著花,不然冬天不好過

VC的教訓:「海龜」+「概念」的時代犧牲品

在互聯網行業,一家公司的誕生和死去很難引人們的注意力,但這家公司無疑是個例外:它是曾經的新貴,高調誕生;它又一事無成,落魄到連域名都被拍賣。這家公司就是億唐。

1999年,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前夕,剛剛獲得哈佛商學院MBA的唐海松創建了億唐公司,其「夢幻團隊」由5個哈佛MBA和2個芝加哥大學MBA組成的。憑借誘人的創業方案,億唐從兩家著名美國風險投資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兩期共5,000萬美元左右的融資。直到今天,這也還是中國互聯網領域數額最大私募融資案例之一。

億唐宣稱自己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也是億唐是一個"生活時尚集團",致力於通過網路、零售和無線服務創造和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生活時尚產品,全力服務所謂「明黃e代」的18-35歲之間、定義中國經濟和文化未來的年輕人。

億唐網一夜之間橫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國范圍快速「燒錢」:除了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億唐還廣招人手,並在各地進行規模浩大的宣傳造勢活動。2000年年底,互聯網的寒冬突如其來,億唐錢燒光了大半,仍然無法盈利。從2001年到2003年,億唐不斷通過與專業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內衣等生活用品,並在線上線下同時發售,同時還悄然嘗試手機無線業務。此後兩年,依靠SP業務苟延殘喘的億唐,惟一能給用戶留下印象的就是成為CET(四、六級)考試的官方消息發布網站。

2005年9月,億唐決定全面推翻以前的發展模式,而向當時風靡一時的Web2.0看齊,推出一個名為hompy.cn的個人虛擬社區網站。隨後,除了億唐郵箱等少數頁面保留以外,億唐將其他全部頁面和流量都轉向了新網站hompy.cn,風光一時的億唐網站就這樣轉型成為一家新的web2.0網站。2006年,億唐將其最優質的SP資產(牌照資源)賤賣給奇虎公司換得100萬美元,試圖在hompy.cn上做最後一次的掙扎。不過,hompy.cn在2008已經被關閉億唐公司也只剩下空殼,昔日的「夢幻團隊」在公司燒光錢後也紛紛選擇出走。

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於無續費被公開競拍,最終的競投人以3.5萬美元的價格投得。

億唐生得偉大,死得卻不光榮,只能說是平淡,甚至是凄慘。其它死掉的網站多多少少會有些資產被其他公司收購,在修養生息之後也許還有重出江湖的機會,但億唐卻淪落到域名無人續費而淪為拍賣品的下場。億唐對中國互聯網可以說沒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貢獻,也許唯一貢獻就是提供了一個極其失敗的投資案例。它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幾千萬美元的資金換來的只有一聲嘆息。

3、尚陽科技

案例特點:中國首輪融資額最大、聯合投資人最多的案例

創業者的教訓:被市場打敗不可怕,被自己內部瓦解才可怕

VC的教訓:大公司的高管,不一定做得了創業企業的領軍人物

尚陽科技成立於2003年初,自誕生起就籠罩了刺眼的光環。

首先,公司創辦人及CEO是網通曾經的COO鄭昌幸,管理團隊中還有原華為公司副總裁陳碩和網路產品部總經理毛森江,可為出身豪門;

其次,成立之初,公司獲得多家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5,800萬美元首期融資,主要投資人華登投資1,800萬美元、DCM投資1,000萬美元、IntelCapital投資700萬美元、NEA投資500萬美元,其他投資人還包括Sycamore Ventures、Morgenthaler Ventures、Jerusalem VenturePartners、住友集團的投資公司Presidio Venture Partners、STAR Venture、日立、伊藤忠、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等等。

尚陽科技曾被美國知名的RedHerring雜志評選為亞洲100強私人企業之一,其目標是致力於成為通信領域領跑的下一代服務平台(NGSP)提供商,致力於開啟「自由溝通無界限」的自由通信新時代。主營業務是固網增值解決方案、寬頻無線解決方案和企業通信解決方案等幾個領域。當時,電信運營商們也准備在增值業務上大幹一把——中國電信的「互聯星空」、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中國聯通的「聯通無限」,這種轉型為尚陽科技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盡管尚陽擁有幾個不錯的核心業務,比如UU語信等,但終究沒有抓住市場機會。2年多之後,由於公司創建以來經營不善,鄭昌幸被迫「下課」,尚陽科技大幅裁員,業務也開始轉型,從昔日的設備方案提供商向互聯網增值業務提供商轉變。在市場中不但跟即時通信領域聲名顯赫的微軟MSN、Skype和Googletalk等跨國巨頭競爭,還面對國內的QQ、新浪、網易、263等本土企業的即時通信工具的挑戰。最終,尚陽科技的業務並未像其名字一樣「上揚」,最終美夢破碎,2006就退出市場。

尚陽科技淪落到這個地步,據知情人士透露,是管理上存在問題。一是公司重研發、輕市場,市場抓不住,而研發方面,首期融資用完了,也還沒有幾件像樣的產品;二是公司內部幫派嚴重,事業部之間各自為政。同時,從高層到員工「成分」極為復雜,有「海龜」也有「土鱉」,有出身國企的也有來自外企的,有來自創業公司的,也有來自全球500強公司的,甚至從華為管理團隊帶來的舊部,一直留在了深圳,處於失控狀態。

華登國際的陳立武在投資領域有豐富的投資經驗,鄭昌幸等更是明星級別、實戰派的管理團隊,而十多家知名投資公司的大額注資,足以說明中國通信市場的空間和吸引力。這些積極因素加在一起,更能反襯出這個案例的可惜。

4、博客網

案例特點:中國互聯網web2.0的旗幟

創業者的教訓:不要小看巨頭們的後發優勢

VC的教訓:選對跑道,還要選對運動員

方興東,這個名字在中國互聯網界絕對如雷貫耳,他有著「互聯網旗手」和「中國博客之父」之稱,對於中國互聯網Web2.0的發展普及有著無法磨滅的功績。

2002年,方興東創建博客網的前身(博客中國),之後3年內網站始終保持每月超過30%的增長,全球排名一度飆升到60多位。並於2004年獲得了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和軟銀賽富合夥人羊東的50萬美元天使投資。2005年9月,方興東又從著名風險投資公司Granite 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Capital、軟銀賽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裡融資1000萬美元,並引發了中國Web2.0的投資熱潮。其後活躍在中國的VC要是不知道Blog、Podcast、RSS、P2P等術語,不看博客、播客、視頻、交友等項目就是落伍的標志。

隨後,「博客中國」更名為「博客網」,並宣稱要做博客式門戶,號稱「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網站」,還喊出了「一年超新浪,兩年上市」的目標。於是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博客網的員工就從40多人擴張至400多人,據稱60%-70%的資金都用在人員工資上。同時還在視頻、游戲、購物、社交等眾多項目上大把燒錢,千萬美元很快就被揮霍殆盡。博客網至此拉開了持續3年的人事劇烈動盪,高層幾乎整體流失,而方興東本人的CEO職務也被一個決策小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網的員工已經縮減恢復到融資當初的40多個人。

博客網不僅面臨資金鏈斷裂、經營難以為繼,同時業務上也不斷萎縮,用戶大量流失。為擺脫困境,2008年,博客網醞釀將旗下博客中國和bokee分拆為兩個獨立的公司,而分拆之後分別轉向高端媒體和SNS。但同年10月博客網又捲入裁員關閉的危機之中,宣布所有員工可以自由離職,也可以留下,但均沒有工資,此舉被認為與博客網直接宣布解散沒有任何區別。

其實,早在博客網融資後不久,新浪就高調推出其博客公測版,到2006年末,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網等新興垂直網站。隨後,博客幾乎成為任何一個門戶網站標配的配置,門戶網站輕而易舉地復制了方興東們辛辛苦苦摸索和開辟出來的道路。再後來,Facebook、校內、51等SNS社交網站開始大出風頭,對博客形成了不可低估的沖擊。網民的注意力和資本市場對於博客也開始了冷落。

另外,無論是方興東自己還是熟悉他的人,都一致認為他是個學者或文人,而絕非熟諳管理和戰略的商業領袖,沒有掌控幾百人的團隊和千萬美元級別資金的能力。博客作為Web2.0時代的一個產品,無疑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跨越,引領互聯網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博客本身是成功的。但對於博客網,它讓投資人的大把美元化為烏有,從引領Web2.0的先驅成為無人問津的棄兒,無疑是失敗中的失敗。

5、PPG

案例特點:中國風險投資界最火的案例

創業者的教訓:創業的目的之一是賺錢,但不能僅僅是賺錢

VC的教訓:盡職調查中,人的本性調查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

PPG,2005年10月成立,業務模式是通過互聯網售賣襯衫。輕資產、減少流通環節的概念,加上狂轟亂炸的電視、戶外廣告,迅速讓PPG建立起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滿世界都是「Yes! PPG」的廣告語和吳彥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獲得了TDF和JAFCO Asia(集富亞洲)的第一輪600萬美元的聯合投資。2007年4月,PPG獲得了第二輪千萬美元的投資,除了第一輪的TDF和集富亞洲追加投資之外,還引入了KPCB(凱鵬華盈),KPCB公司是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與紅杉齊名。在2006年-2007年,電子商務在VC投資圈非常吃香,而PPG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謂絕對的明星項目,無數同行都羨慕這幾家能有幸投資進去的VC。

2007年底,PPG已經開始被媒體披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拖欠貨款、貨品質量投訴、等,但PPG仍然受到了數家風投機構的追捧,三山投資公司擊退其他競爭對手,向PPG投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資金。三山投資宣稱選擇PPG是因為很看好其市場、模式及團隊,並透露PPG已計劃於2009年初去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8年,PPG模式出現了VANCL(凡客誠品)、優衫網、CARRIS等幾十家家模仿者,PPG不但丟掉了行業老大的地位、官司纏身、高管流散,更傳出創始人李亮捲款潛逃一說。李亮稱從2008年年中起前往美國籌備美國公司開業事宜,之後一直未在國內現身。

2009年末,一度被譽為「服裝業的戴爾」、「輕公司的樣板」的商業神話終於還是像肥皂泡那樣破碎了。PPG總部早已人去樓空,一片狼藉,貼在牆上的法院執行裁定書則顯示PPG已經關門大吉,不少消費者付款後拿不到貨物,因而憤怒地將PPG稱為「騙騙哥」。而隨後,PPG唯一剩下可以稱之為「資產」的東西——注冊商標「PPG」,在拍賣中無人問津。PPG累計從上述多家家知名VC處獲得了5000萬美元左右的投資,徹底關門也意味著5,000萬美金血本無歸。搜狐IT在2009年互聯網大會上曾評選出5年來投資最失敗網站,PPG名列榜首,成為近幾年來中國互聯網最大的投資笑話。

事後,有人透露了PPG失敗的真正原因:創始人李亮表面上市做電子商務,但配套的物流、倉儲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間接與他有關,他不停地向這些公司打錢,投資人的錢作為費用變相進入他自己的名下。錢轉移光了,李亮也沒了。他從一開始就是有預謀、有準備地圈錢,他很聰明、勤奮,執行力也夠,但就是出發點不純。

PPG模式的模仿者之一VANCL的發展狀況非常好,可以說,PPG模式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一個公司的成功,商業模式這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執行這個商業模式的操盤手。PPG失敗,錯的是人而非商業模式。

6、亞洲互動傳媒

案例特點:首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卻被勒令退市

創業者的教訓:海外上市公司的股民可沒有國內股民和VC那麼好欺負

VC的教訓:既然IPO是最佳退出渠道,上市了就早點兒變現跑路

作為首家在日本東京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亞洲互動傳媒有限公司在2008年9月20日的退市,比起1年前的上市,產生了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構成了近年來中國公司在海外資本市場的最惡劣影響。這個事件的一個重量級的副產品是讓主導對其投資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聯合創始人——張帆的黯然離職,甚至遠離了VC行業。

2002年,崔建平創辦了北京寬視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寬視網路」),開始從事TVPG業務。2004年7月,寬視網路的海外控股公司——亞洲互動傳媒在英屬百慕大群島設立。亞洲互動傳媒自稱是「中國提供跨媒體平台電視節目指南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其銷售收入中,以電視廣告代理業務為主,TVPG(電視節目指南)和EPG(電子節目指南)為輔。

2005年月10月,公司獲得紅杉資本的投資。在紅杉資本之後,亞洲互動傳媒先後吸納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證券公司(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38.89%)、美林日本證券公司(11.88%)、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電通(2.70%)、NTT移動通訊公司、日本最大的衛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Itochu、等日本著名的金融、廣告公司。到上市前,紅杉資本占公司總股本的11.56%,張帆亦任亞洲互動傳媒的董事。事實上,亞洲傳媒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之後在國內主導投資的第一個項目。

❸ 上市公司衰敗後再重生的案例

一個上市公司的重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1年8月29日上午9時28分,上海證券交易所,福建省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重組上市儀式正在舉行。隨著一聲清脆的鑼聲響起,暫停上市達27個月的*ST夏新被更名為象嶼股份(sh600057),恢復上市。
看到這個消息,葉炳坤鬆了一口氣。雖然案件早已經審結,在法律程序上來說早就已經結案,但他直到這時才真正放下。
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廈門市的一家優秀企業,1997年成立,同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但從2003年開始,因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失誤及市場變化,公司迅速走向了衰敗。到2008年,已連續三年出現巨額虧損,負債近29億元。
2009年5月27日,上交所暫停了夏新的股票交易——這預示著如果公司在12月31日前不能扭虧,將被強制退市。與此同時,數百名債權人、數千名員工圍堵工廠、政府和法院,要求清償債務、支付工資,公司陷入混亂,社會穩定面臨嚴重挑戰。
2009年8月,債權人廈門火炬集團向廈門中院申請對夏新電子破產重整。9月15日,廈門中院裁定夏新重整——以司法途徑實現夏新電子重生的序幕正式拉開。
廈門中院將夏新重整案列為全院2009年第一要案,由院長陳國猛擔任審判長,葉炳坤等業務骨幹組成合議庭。
作為主審法官,葉炳坤24小時待命,半夜被叫起來工作是家常便飯。那段時間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個「舒服覺」。
法院最初制定的補償方案工人們不同意,為了弄清原因,葉炳坤和同事們到夏新公司找工人了解情況,卻被工人們堵在廠里整整一天。工人們的對立情緒嚴重,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們。
「說實話,當時覺得工人上訪、鬧事確實不對,但仔細想想,工作了幾十年,很多人是四五十歲,每個月才一兩千塊錢的工資,他們的訴求也並不過分。我們中午、晚上跟他們一起到食堂,蹲在地上吃盒飯,邊吃邊聊,聽聽他們的想法。吃了幾次,吃出了感情。知道了工人的顧慮後,我們又積極爭取市政府支持,從其他渠道向低收入職工額外發放生活補貼,主動協調督促手機業務收購方、其他資產收購方和重組方承諾安置員工,還通過市政府組織召開專場招聘會,多方面、多渠道解決員工再就業的後顧之憂。那些剛開始說要跳樓、自殺的員工,最後都支持我們的重組方案。」葉炳坤回憶。
2009年11月20日,廈門中院裁定批准夏新電子重整計劃。在廈門中院的推動下,2010年初,夏新職工代表大會通過補償方案,普通債權人獲得的實際清償率超過20%,比破產清償的理論比例增加了一倍有餘。
2010年2月20日,向債權人清償、向員工發放補償款的工作全部完成。3月1日,夏新如期披露上年年報:2009年實現扭虧,平均每股盈利1.62元。公司向上交所遞交了恢復上市交易的申請。接著,管理人向法院提交報告,申請裁定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同年4月21日,廈門中院作出了重整計劃執行完畢的裁定。
緊接著,公司引入廈門象嶼集團展開資產重組——夏新向廈門象嶼集團及象嶼建設公司定向發行4.3億股,收購兩公司持有的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2011年4月26日,上述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被證監會審核通過並於6月29日作出正式批復,公司隨後更名為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29日,公司股票在上交所恢復交易,「*ST夏新」實現「摘星去帽」的同時,股票簡稱也更名為「象嶼股份」。
在廈門中院的推動下,夏新電子在破產重整後涅槃重生。
普通債權人實際清償率超過20%,比破產清算增加一倍;5萬余名股民權益得到保護;700餘名在職員工被安置,4000餘名被裁員工遺留問題得以解決;上市「殼資源」得以保留,被置入優質資產。首次在企業重整中引入託管制度,完善重整期間的公司內部管理機制;首創被占資產保全制度和反保全兩項制度,依法確保重整期資產安全;首創管理人離任審計制度,強化對管理人重整期間經營管理和財務監管。這是一起多方共贏的結果,也是廈門中院在司法實踐中的一次創新和突破。
隨著復盤鑼鼓的敲響,這起由廈門中院歷時7個多月審結的福建省首例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❹ 近幾年中國上市公司並購失敗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們關注歐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電信板塊的骨幹企業這幾周一直在歐洲市場領跑,英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增長了4.4%。而這一段時間內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並購案也不斷發生:荷蘭KPN投入11.2億歐元收購了Telfort,義大利電信公司願意出售其在巴西電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億美元收購中國網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AT&&T;5月,Verizon以84.4億美元收購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失敗者的黯然神傷。許多電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場擴張,特別是在全球電信業空前繁榮的上世紀末,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為此孤注一擲,甘冒債台高築的巨大風險。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鎩羽而歸、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隱藏著「噬人」的陷阱。國際化,本來就是一場「與狼共舞」的高風險游戲。

1.德國電信:北美玩不轉,遺恨失吞吳

德國電信可謂電信企業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擴張使德國電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性運營商,但與此同時,大規模海外擴張也給德國電信帶來了嚴重的「內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家電信巨頭向美國市場的拓展。

在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初,德國電信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並將並購這家無線運營商作為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步。

當時,VoiceStream無線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動電話運營商之一,雖然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但其網路已基本覆蓋全美,擁有大量潛在用戶群體。因此,德國電信將收購VoiceStream作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的切入點,期望這項收購能夠為其進軍美國市場鋪平道路。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收購卻頗費周折。首先是收購計劃宣布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德國電信股價應聲大跌,原因是投資者擔憂收購代價過高,並擔心這項收購會遭遇美國管理層的阻撓。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收購果然遭到美國參議員的強烈反對,以霍林斯為代表的美國參議員堅決反對德國政府控股的德國電信兼並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堅持德國電信的政府參股量不能超過25%。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於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這項收購案,德國電信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並購VoiceStream公司,但由於這一並購案耗時近一年,全球電信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國電信在終於贏得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德國電信已經很沉重的債務負擔。

包括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在內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今年7月初,這家德國電信業巨擘透露,正在考慮出售公司下屬的T-Mobile美國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國電信費盡周折並購的VoiceStream無線公司。這意味著德國電信在美國市場已萌生退意,也意味著德國電信此前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之舉,實際上是一著錯棋。

德國電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子公司的網路正面臨可能高達100億美元的升級改造,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債務負擔,而德國電信出售其美國業務,則可以獲得302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目前情況下,對於德國電信而言,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歐美永遠不懂

2000年11月,鑒於當時「i-Mode」移動網路服務在本土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決策層決定趁機拓展海外市場。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蘭KPN-mobile公司和美國AT&T無線通信公司在內的四家海外移動通信運營商投入了總計達160億美元的巨資。作為交換,這四家公司將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動網路服務,以及其WCDMA 3G技術。當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盤是,這些海外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後,公司就可以從「i-Mode」服務和3G技術專利中獲取來自海外的滾滾收益。

然而,事與願違,在日本本土大獲成功的「i-Mode」服務在海外市場卻一敗塗地。2002年末,日本國內「i-Mode」服務用戶已多達3500萬,而整個歐洲「i-Mode」服務用戶還不足15萬。在美國,這項服務同樣遭到市場冷遇,DoCoMo公司在AT&T無線通信公司98億美元的投資損失高達80%。

DoCoMo公司揮師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實更多地歸咎於文化層面上的沖突。在日本本土市場,「i-Mode」服務由於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需求,因而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在歐美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歐美用戶對這一服務缺乏足夠興趣。更為不幸的是,在歐美市場,人們普遍認為「i-Mode」服務只是3G服務之前的過渡性技術。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務難以吸引歐美用戶是必然的,也決定了DoCoMo公司這項海外投資戰略註定將以遺憾收場。

3.沃達豐:看家本領也有失手時

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英國沃達豐集團從一家規模不大的電信業公司,在短短數年內發展壯大成為業務橫跨25個國家的全球電信業巨擘,公司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功不可沒。但即使是這家被公認為擅長打海外戰的巨頭也同樣有失手之時。如2004年,對美國AT&T無線公司志在必得的沃達豐就出人意料地落敗於競購對手Cingular無線公司,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收購AT&T無線可以使沃達豐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市場推出沃達豐自有品牌,並使其客戶可以在全球眾多國家使用同一網路,進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性收益。但誰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無線公司最終報出405億美元的天價,一舉擊敗出價380億美元的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將美國第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AT&T無線收歸旗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出價原因外,沃達豐之所以在這次競標中落敗,與其外國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這之後,曾有消息稱,沃達豐進軍美國市場的另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強行收購西南貝爾。但最終可能考慮到這項收購不僅成本高,而且可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阻撓,因而也宣告作罷。

實際上,除了競購美國AT&T無線公司失利外,沃達豐在海外其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沃達豐在日本市場的業績就明顯不佳,銷售額與運營利潤分別下滑了6%與27%,並出現客戶流失現象,不少客戶轉投到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門下。

從美國運營商的並購大潮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海外資本試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都很多。相對於國際大型電信運營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資本運作理念與技巧,國內電信運營市場的資本運作方式和融資方式仍略顯單一。

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和國際化的需求,海外並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國內運營商在實施戰略合作或者並購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問題:

1.不單純追求規模。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應該明確自身的戰略目的,明確要將資源投入到什麼領域,避免盲目投資。沃達豐進入美國市場時,選擇Verizon無線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後者的技術與沃達豐的服務並不兼容,致使沃達豐在美國業務的開展出現重重困難。

2.合理規劃並購步驟。應採取合作-收購部分股份結成戰略聯盟-整體並購的方式循序漸進,規避風險,積累經營經驗。

3.預先評估。對企業新的協同要求的考慮,預先准確評估未來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4.法國電信:德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2001年10月,法國電信出價37億歐元購買了德國行動電話運營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過參股形式向德國移動通信市場滲透。但由於Mobilcom公司創始人格爾哈德?施密特仍持有這家德國移動運營商40%的股份,仍是德國移動最大的股東,仍掌握著公司的實際操控股,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法國電信對Mobilcom公司日常業務根本無從置喙。不久之後,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裂痕,法國電信與施密特在網路建設等問題的決策上出現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動用Mobilcom公司資金購買股票一事,更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陰影。

最後施密特向法國電信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電信或者投資13億歐元完成3G網路建設,或者完全兼並Mobilcom公司。對於施密特的要求,其時已債務纏身的法國電信當然不會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國電信決定停止投資Mobilcom公司,並出讓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國電信進軍德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行動宣告收場。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法國電信將參股Mobilcom公司列為投資損失,虧損額總計高達71億歐元。

法國電信投資德國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德國3G通信市場估計錯誤。德國3G許可證拍賣結束後不久,國際電信市場就風雲突變。一度炙手可熱的3G技術驟然冷卻,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殃及法國電信深陷泥沼,無以自拔。

5.Quam公司:美麗的泡泡讓我昏了頭

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合資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個在德國3G市場鎩羽而歸的案例。

2000年,鑒於歐洲3G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在德國合資組建了Quam公司,並在德國3G牌照競拍中出價164.46億德國馬克,獲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後,3G市場卻並未如同人們所料的那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卻使包括Quam公司在內的不少運營商不堪重負。

2002年10月,在競拍3G牌照之後不到兩年,Quam公司宣布破產,標志著Telefynica公司與Sonera公司聯手德國3G市場夢的最終破滅。

有業內人士指出,Quam公司進軍德國市場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對3G牌照和市場需求評估失當。同時,競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著手建設網路的過程中,由於不滿足互聯互通的條件和要求,未能順利實現與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網路能力不足以滿足需求,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6.印度市場:早起的鳥不一定有蟲吃

自1992年開始,印度電信市場逐漸走向全面開放,尤其是在最初幾年,由於印度的BSNL、MTNL與VSNL等三大固定電話運營商被禁止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因而使印度行動電話市場一度成為對國外運營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包括英國電信、和記電訊、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在內的海外運營商,相繼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滲透。

但實際上,印度市場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發展迅速、利潤豐厚,並且後來印度政府還逐漸解除了固話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的禁令,使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最終導致先期進入印度市場的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海外電信運營商相繼撤離。

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在印度市場挫敗的原因是對這一市場的發展情況估計不足,貿然進入加之政策出現反復,使這些海外運營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國移動:我要是拿的彩禮多一點就好了

6月18日,國內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試圖收購巴基斯坦電信股份,開始國際化戰略的首次嘗試,卻折戟沉沙。

中國移動最終報出14億美元的報價,但由於同時參與競標的阿聯酋電信最終報價約為25.98億美元,高於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出價,因此阿聯酋電信最終成功入股巴基斯坦電信。

電信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缺乏國際化經驗讓中國移動在「臨門一腳」時,顧慮重重,直至落敗。「中國移動勇敢地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嘗試值得鼓勵,瞄準東南亞電信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它缺乏國際化經驗,最終的報價就是佐證。」王煜全認為,中國電信企業國際化直面三個問題:第一,涉及到企業本身管理水平、國際化經驗以及市場判斷力等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為海外收購牽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讓許多「國」字頭的企業顧慮重重。

「對於純粹資本的輸出,中國公司不佔優勢,可以多向跨國公司學習經驗、管理的高層次輸出。」王煜全說。

8.阿爾卡特:失利緣起「巨人情結」。

2001年5月,當法國電訊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購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的消息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是這家法國頭號電訊設備製造巨頭進軍美國市場的最好機會。

對於阿爾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朗訊,將對北電網路構成強大威脅。阿爾卡特公司雖然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尤其是光纜和有線領域,仍落後於北電和朗訊,因此,收購朗訊不僅可以使阿爾卡特順利挺進北美電信市場,而且能夠加速其向全球性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轉型。

但最終,這項收購卻以失敗告終。2001年6月,朗訊科技公司斷然結束了與阿爾卡特公司的並購談判,使阿爾卡特借朗訊公司進軍北美電信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阿爾特公司收購朗訊失敗的原因首先是阿爾卡特自身規模有限,雖然在歐洲市場上取得了不欲的業績,但在全球電信市場上,阿爾卡特仍無法與沃達豐或諾基亞等巨頭相提並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巨頭,這可能是導致收購朗訊計劃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訊公司的「巨人情結」在作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球電訊市場獨步天下的朗訊公司甚至曾計劃將諾基亞收歸旗下。而十年後,竟會成為當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爾卡特公司的盤中餐,自然不是朗訊、甚至美國投資者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朗訊最終拒絕阿爾卡特收購的一個深層原因。

❺ 國內上市公司中哪些在近年出過財務丑聞

典型案例有四川長虹(2003年、 2004年)。上市公司濫用會計估計按需操縱利潤的主要手段是對大量運用專業判斷的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和沖銷。(1)那些連續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資目標的上市公司經常計提不足,即使在行業風險和經營風險「雙高」的情況下,仍以低比率進行壞賬估計和存貨跌價估計。(2)那些業績較好但不穩定的上市公司,則在「盈利上升時,多計提減值准備;盈利下滑時,再將減值准備沖回」,用以平滑各年間利潤。(3)那些虧損、處於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對於資產減值准備平時該提不提或極少計提,「需要」時就一次提個夠,採用「休克療法」和「虧出盈利的空間」,通常是在第一年虧損後,第二年大額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導致第二年巨虧,第三年又以各種理由轉回大量的資產減值准備,從而造成財務報表在第三年扭虧為盈的假像,以避免退市;或者選擇某一年超大額計提,在其後的幾年中再緩緩沖回,以此製造業績小幅穩定攀升的財務報告。值得慶幸的是,新《企業會計准則》對資產減值准備的沖回作了嚴格的規定,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減值准備一經計提,事後即使價值出現回升,已計提的減值准備也不得轉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後,再進行會計處理,利用這些減值准備項目調節利潤的空間已大大縮小。新准則此規定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但對原八項減值准備中的除上述專案外的其他專案未做規定,且對資產損失的確認與計量以「作不間斷的評估,只要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帳面價值」為標准,仍留給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確認減值損失的空間,仍需引起密切關注。
資料轉載

❻ 求2008年以後的國內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例分析或者僅僅是案例也行。急!!!

1.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廣廈(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廣廈)會計造假丑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上市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該公司的股票在其會計造假丑聞敗露後股價大幅度下跌,使廣大股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干擾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秩序。
2.如某公司是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大型國有控股公司。由於產品銷售不暢,公司面臨虧損。公司董事長責成財會部經理胡某對會計報表做技術處理,實現當年盈利目標,並承諾如果做得好,將推薦他作為公司總會計師人選。胡某知道本年度公司虧損已成定局,如要落實董事長的盈利目標,只能在會計報表上做假。於是,胡某通過虛擬交易、向子公司轉移廣告費支出等方法,將公司會計報表從虧損做成盈利。
3.某市財政局許某在擔任會計兼出納的十年中,採取各種手段貪污公款達7000多萬元;
4.交通部雷某自1995年至1998年期間利用自己的職務和向下屬單位劃撥國家基本建設限額款的權利,非法挪用交通部國家基金建設資金和科技經費共計8000萬元,受賄達31.3多萬元。

❼ 2009年至今中國有哪些重大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2009-2010年
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顯「神通」

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風」形容。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泛濫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權結構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結構存在缺陷(一股獨大)、獨立會計師喪失獨立性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筆者對近年來影響重大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只包括已查明案件)作了梳理,遴選出十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1].

1、原野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深圳經濟特區會計師)

該公司自成立到上市兩年時間內初始投資不實,頻繁變動股東、虛增資本、對公司資產進行兩次大幅度的調賬升值並對升值部分進行不合理分配以及在資產評估中虛列資產項目。1989—1991年該公司通過虛增銷售收入、隱匿管理費用、炒賣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虛增利潤2.22億元,1989—1991報表累計盈利為7742.5萬元,實際累計虧損14457.5萬元。其中1、1991年11月原野公司與海南I公司和深圳L公司簽署合作建造兩座大廈的工程及承包利潤的合同,合同規定,原野負責提供土地並辦理開發經營許可證等有關事宜,I公司具體負責工程施工及房產經營,並承諾付給原野公司承包利潤8500萬元。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兩座大廈王曙暉個沒有動工、一個剛打地基的情況下,將所有承包利潤8500萬元作為本年實現的利潤入帳,並倒算出銷售收入2.76億元,同時倒擠出銷售成本和銷售稅金等數字。

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發生管理費用8300萬元,其中1989年為1440萬元,1990年為2730萬元,1991年為4130萬元。原野公司將管理費用或列作開辦費掛帳,或分攤給下屬公司,下屬公司攤不了的作為待攤費用等掛帳。

原野公司上市後,由於市價遠高於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將名義上為其子公司持有的原價股票按市價拋向社會,從中獲利3400萬元記入當期利潤。股票賣出後,原野公司在帳務上作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劃轉股票的會計記錄。

原野公司下屬的福華公司自用廠房建成後,由原野公司決定按建造成本劃轉給另一下屬物業公司,再以物業公司的名義出售,按售價劃轉給福華公司,因此虛增利潤2000多萬元。

2、 瓊民源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

該公司1996年度虛構了5.66億元利潤、虛編資本公積金6.57億元。虛增的利潤主要來源於:

(1)將合作方香港冠聯置業公司投入的股本及合作建房資金1.95億元確認為收入;

(2)通過三次循環轉帳手法,虛構收到轉讓北京民源大廈部分開發權和商場經營權的款項2.7億元,從而確認收入3.2億元;

(3)將收到合作言的民源大廈的建設補償費5100萬元確認為收入。該公司還將其未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和未有處置權的的民源大廈對外投資,並對土地使用權和民源大廈進行評估,評估增值作為資本公積金。上述虛構的結果導致公司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都大幅度增加。

3、 東方鍋爐管理舞弊案(會計師——四川會計師事務所)

「東方鍋爐」在上市之前,就通過調整財務報表而虛增凈利潤1.23億元,上市後,又在「利潤截期」問題上大做手腳,將1996年度的銷售收入1.76億元和銷售利潤3800萬元,調整至1997年度。1997年度又以同樣的方法,將該年度的銷售收入2.26億元和銷售利潤4700萬元轉移到1998年,從而創造連續3年穩定盈利,凈資產利潤率增長平衡的假象。

4、 紅光實業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成都蜀都會計師事務)

(1)編造虛假利潤,騙取上市資格 紅光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稱1996年度盈利5400萬元。經查實,紅光公司通過虛構產品銷售、虛增產品庫存和違規帳務處理等手段,虛報利潤15700萬元,1996年實際虧損10300萬元。

(2)少報虧損,欺騙投資者 紅光公司上市後,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報告中,將虧損6,500萬元虛報為凈盈利1674萬元,虛構利潤8174萬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報告中,將實際虧損22952萬元(相當於募集資金的55.9%)披露為虧損19800萬元,少報虧損3152萬元。

(3)隱瞞重大事項 紅光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對其關鍵生產設備彩玻池爐廢品率上升,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的重大事實未作任何披露。

5、 鄭百文管理舞弊案(會計師——鄭州會計師事務所)

鄭百文公司上市前採取虛提返利、少計費用、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虛增利潤1908萬元,並據此製作了虛假上市申報材料;上市後三年採取虛提返利、費用掛帳、無依據沖減成本及費用、費用跨期入帳等手段,累計虛增利潤14390萬元。此外,該公司股本金不實,上市公告書存在重大遺漏,年報信息披露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

6、 張家界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湖南會計師事務所)

ST張家界1996-1998年間年報中共虛構收入累計12261萬元,佔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49%;虛構其他業務利潤528萬元,虛增稅前利潤4662萬元,佔三年稅前利潤總額的62%.

(1)1995-1996年,張家界股份公司先後與張家界電業局、深圳全達貿易有限公司、深圳達佳實業公司簽訂了364畝土地轉讓合同,轉讓金額合計7965.9萬元,並約定土地使用權證在買方付款後移交。但是,張家界股份公司在未開具發票和收到款項,亦未轉移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將合同約定的7965.9萬元轉讓金確認為1996年的收入,使收入虛增7965.9萬元,稅前利潤虛增2165萬元。

(2)1997年,張家界股份公司與張家界市土地房產開發公司、深圳市凱萊德實業公司、湖南兆華投資公司簽訂了150畝土地轉讓協議,轉讓金額合計4295萬元。協議約定,受讓方需在半年內付清全部價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權證。如受讓方不按合同規定支付價款,轉讓方將收回土地或另行轉讓。但是,張家界股份公司在未開具發票和收到款項,土地使用權亦未轉移的情況下,將合同約定的4295萬元轉讓金確認為1997年的收入,使收入虛增4295萬元。

(3)1998年8月,張家界股份公司以2160萬元價款從香港振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購得張家界地區索張公路的權益。按合同約定,該權益包括投資本金和投資利息補償,且當年應收回591萬元投資回收款。但是,張家界股份公司將591萬元投資回收款全部計入了其他業務利潤,在扣除了63萬元的攤銷費用後,差額528萬元虛增了利潤。

7、ST黎明管理舞弊案(會計師—華倫會計師事務所)

黎明股份是1999年為了粉飾其經營業績,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負債1956萬元,虛增所有者權益7413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總額8679萬元,其中虛增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兩項分別占該公司對外披露數字的37%和166%.經過檢查組審定後,該公司利潤總額由檢查前對外披露的5231萬元,變為-3448萬元。更為嚴重的是該企業出現的上述問題,除常規性的少提少轉成本、費用掛賬、縮小合並范圍等違規行為外,有90%以上的數額是人為編造假賬、虛假核算虛增出來的。

(1)對開增值稅銷售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即通過與關聯企業或非關聯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的形式,虛擬購銷業務,在迴避增值稅的情況下,虛增收入和利潤。比如,該公司所屬的黎明毛紡織廠通過與11戶企業對開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07億元,虛轉成本7812萬元,虛增利潤2902萬元,虛增存貨2961萬元,巧妙地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發票,既達到了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又不增加稅負。

(2)虛開產品銷售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即為了達到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虛擬銷售業務和銷售對象,不惜付出真納稅的代價,虛開銷售發票,虛增收入。該公司所屬的營銷中心,1999年6月和12月份,虛擬了兩個銷售對象即沈陽紅尊公司、宜昌盛泰服飾公司,虛開不能作進項抵扣的普通增值稅發票,虛增主營業務收入2269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成本1124萬元,管理費用105萬元,虛增利潤1039萬元,相應虛增應收賬款1748萬元,壞賬准備105萬元,預提費用174萬元,應交稅金224萬元,虛減內部往來206萬元,表面上依法納稅,實質上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3)利用有關出口貨物優惠政策,虛增收入。即利用出口貨物企業可以自製銷售發票的條件,虛擬外銷業務,以達到虛增收入、利潤的目的。例如,該公司所屬的進出口公司1999年6月通過這種方式虛增主營業務收入582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成本519萬元,虛增利潤63萬元,相應虛增應收賬款582萬元,虛減存貨519萬元。

(4)人為擴大企業銷售業務的核算范圍,虛增收入。即為了虛增收入,將不屬於「銷售」科目核算的業務,人為調整到「銷售」科目核算。例如黎明進出口公司擅自將其本應在「委託發出材料」科目核算的外委加工服裝業務,通過與被委託方對開發票的形式,進行銷售核算,虛增銷售收入888萬元。

8、 大東海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海南會計師事務所)

大東海股份公司為取得上市資格,1993年至1997年間,虛列收入及投資收益等共計2.4億元。其主要作法:一是虛掛應收海南國際有限投資公司、海南大東海旅遊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東海集團公司)及下屬關聯企業在南中國大酒店、游樂公司、濱海渡假村的消費款,虛列營業收入21307萬元;二是將其承包經營海國投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屬海南港澳國際旅遊有限公司的虛假利潤414萬元並入本公司;三是以濱海大酒店裝修收入為名,虛列其他業務收入,虛增利潤1087萬元。四是大東海股份公司為虛增期末貨幣資金數,通過大東海集團公司向海南港澳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借款9325萬元,但只入「短期借款」帳8500萬元,入「投資收益」825萬元,虛增了投資收益。五是將購買港澳信託股份中的應收股利375萬元轉作投資收益。以上各項扣除已計提的營業稅及附加1170萬元,共虛增利潤2.28億元。

9、 銀廣夏管理舞弊案

銀廣夏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為1.78億元,2000年為5.67億元。

10、 麥科特管理舞弊案(會計師——深圳華鵬會計師事務所)

麥科特公司通過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同,虛構固定資產9074萬港元;採用偽造材料和產品的購銷合同、虛開進出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手段,虛構收入30118萬港元,虛構成本20798萬港元,虛構利潤9320萬港元,其中1997年虛構利潤4164萬港元,1998年虛構利潤3825萬港元,1999年虛構利潤1331萬港元;為達到上市規模,將虛構利潤9000多萬港元轉為實收資本,以及倒制會計憑證、會計報表、隱慝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

二、 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

舞弊因從事者身份不同,而有所謂管理舞弊與非管理舞弊之分。非管理舞弊又稱為員工舞弊,管理舞弊一詞中的「管理」泛指各中上管理階層, 所謂管理舞弊簡單地說是指管理階層所從事的各種舞弊。 員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經管理階層的授意,均可借內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預防及檢查;而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於事前精心設計,事後並極力設法隱瞞,作弊者的管理層次愈高,注冊會計師愈難加以有效檢查。

1、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動機

(1)融資(圈錢):資金與企業,猶如血液與人體,賺錢的公司為擴充設備,需要更多的資金;虧本的公司為了營運周轉,更需要資金。資金不足,可能導致周轉不靈,因而倒閉。企業為了達到借款或增加資本的目的,可能虛報其財務報表,以便說服資金提供者,作出決策。

(2)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有三年盈利,公司為了能上市,就進行財務包裝。這與發行體制有關系。

(3)配股階段。證券會要求上市公司凈資產盈利率6%,才能配股。為實現配股,上市公司也會進行財務包裝。

(4)增發新股。目前有6家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總額為10個億以上,定價由承銷商與發生公司協商。這也會導致上市公司的財務包裝行為。東方鍋爐、紅光實業、麥科特、鄭百文、大東海都是「包裝」上市,虛構前三年利潤,以達到IPO目的。

(5)二級市場炒作(操縱價格):企業股票如果上市,為維持股價或為使股票價格能達到預期的波動,常利用不實的財務報表,以達到目的。股票價格預期的波動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價作暫時性的下跌,以便操縱者得以廉價購進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權或待價而沽。瓊民源與銀廣夏造假案主要目的是配合莊家二級市級操縱價格

(6)其它考慮:我國上市公司粉飾報表另外一個目的避免帶帽(「ST」、「PT」)以及退市;如果已帶帽了,「ST」不想淪為「PT」,「PT」不想最後退市,這些帶帽公司一般都表現出強烈扭虧為盈的慾望以達到摘帽的目的。此外,公司管理階層為了達成預算目標,藉以表現其為成功的經理人;或是為了貪得績效獎金或分紅,可能虛報財務報表。前者可能為了表現自我或與工作職位安全有關;後者則是為了物質報酬。有人稱此類舞弊為「績效舞弊」舞弊手段。

ST黎明及張家界舞弊動機目前還不是很清楚,但不外乎以上三種動機,他們造假首要目的是不虧損,以避免帶帽並為以後圈錢作準備。

2、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徵兆

健全的內部控制有助於預防及檢查員工舞弊,如管理階層蓄意舞弊以虛報財務報表,則內部控制將被逾越,而失去功能。因此,內部控制制度對於預防及檢查管理舞弊的作用不大。審計人員於後事審計工作時,必須對可能導致管理舞弊的徵兆提高警覺,這些徵兆有人稱之為紅旗(Red Flag)或警訊(Warning Signal)。

l 美國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Coopers & Lybrand列舉了29個警號,提醒審計人員及公司監察人注意,並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警訊列舉如下[2]:1.現金短缺、負的現金流量、營運資金及/或信用短缺,影響營運周轉。

2.融資能力(包括借款及增資)減低,營業擴充的資金來源只能依賴盈餘。

3.為維持現有債務的需要必需獲得額外的擔保品。

4.訂單顯著減少,預示未來銷售收入的下降。

5.成本增長超過收入或遭受低價進口品的競爭。

6.對遭受嚴重經濟壓力的顧客,收回欠帳有困難。

7.發展中或競爭產業對新資金的大量需求。

8.對單一或少數產品、顧客或交易的依賴。

9.夕陽工業或瀕臨倒閉的產業。

10.因經濟或其他情況導致的產能過剩。

11.現有借款合約對流動比率、額外借款及償還時間的規定缺乏彈性。

12.管理階層嚴格要求主管達成預算的傾向。

13.迫切需要維持有利的盈餘記錄以維持股價。

14.管理階層不提供審計人員為澄清及了解財務報表所需的額外資料。

15.主管有不法前科記錄。

16.存貨大量增加超過銷售所需,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產品過時的嚴重風險。

17.盈餘品質逐漸惡化,例如折舊由年數總和法改為直線法而欠正當理由。

❽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經營的不好的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三板比特 瀏覽:667
湖北美天生物股票行情 瀏覽:496
科創板相對於主板退市情形更多 瀏覽:17
匯志股份新三板掛牌上市 瀏覽:14
st椰島11月11日打開漲停 瀏覽:101
手機炒股怎樣風險評估 瀏覽:434
炒股賺來的錢好嗎 瀏覽:860
諾基亞808炒股配資軟體 瀏覽:658
同花順手機炒股如何看全帳號 瀏覽:824
智洋創新新三板 瀏覽:558
股指期貨交易策略 瀏覽:446
美股阿里巴巴股票多少錢一手 瀏覽:843
科創板迎中國最硬核晶元企業 瀏覽:917
醫療系統上市公司 瀏覽:552
上市公司變更注冊地址到其他城市 瀏覽:233
哪些上市公司偏好風險 瀏覽:879
高校事業編制可以炒股嗎 瀏覽:218
股票開盤漲停到收盤第二天 瀏覽:151
松煬資源股票歷史行情最低價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