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上市公司 >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答辯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答辯

發布時間:2024-03-20 05:03:02

❶ 盈餘管理給財務分析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剔除這種影響

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指企業運用一定的會計方法和手段,為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會計選擇行為,其實質是有目的地干預或影響財務報告,進而影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和決策。

盈餘管理是一種利潤操縱行為,但它又同一般意義的利潤操縱有所區別。利潤操縱是通過明顯的違規違法手段,人為地造成利潤虛增或虛減,而盈餘管理則是利用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可選擇性,有意識地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會計政策的行為。

二、盈餘管理的影響

我們必須認識到,盈餘管理是一個中性詞,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盈餘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以及企業發展來說,都具有兩面性。

(一)盈餘管理的積極影響。盈餘管理有其不可否認的積極影響,是財務主管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1、適度的盈餘管理可以減少契約成本。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存在盈餘管理,不僅會降低契約成本(債務契約),而且能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備性和剛性,保護企業及經營者的利益。

2、適度的盈餘管理是傳遞內部信息的一種手段。從有效市場的角度考慮,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行為將傳遞出企業的內部信息,從而使會計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場更加有效。

3、適度的盈餘管理有助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企業管理人員實施利潤平滑和利潤最大化手段進行盈餘管理,可以向外界傳遞出一種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信息,從而提升企業形象,減少因資本市場激烈波動對投資者決策行為的影響,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二)盈餘管理的消極影響。在會計准則允許范圍之內的盈餘管理是合法的,但當盈餘管理超過一個合理的度時,會有消極影響。

1、盈餘管理在我國的濫用造成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盈餘管理往往使報表上披露的會計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觀真實性,從而使整個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國,盈餘管理的濫用已成為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對資源配置產生不利影響。管理當局通過盈餘管理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不真實的盈餘信息,將誤導其決策,使決策者產生「不利選擇」行為,使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損害了整個社會的效率。

3、對企業的長遠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盈餘管理的濫用,短期可能給企業帶來一些好處,但對企業的長遠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盈餘管理將破壞投資者對收益質量的判斷,導致市場價值下降。

三、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治理

在我國具體的經濟環境中,經濟體制尚不完備,法制也不健全。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時,往往突破了其合法的界限,因而不當的盈餘管理泛濫,危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顯然,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負面作用遠遠大於其正面影響。對此,需要對盈餘管理採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將其控制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完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保證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准則在制定時留有可選擇的空間。再加上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使得一些交易和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並未在相關准則中做出相應的規定,所以會計准則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這都給盈餘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2006年發布的新會計准則更多地體現了和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其中有關資產減值准備、存貨計價方法和企業合並范圍等准則降低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會計體系的質量。而有關公允價值計量、借款費用資本化、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開發費用等准則卻擴大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據新准則運用新的手段來對公司業績進行操縱。因此,必須對已出台的具體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進行不斷的補充和修訂。對於選擇空間大的會計政策應規定更為詳盡的限制條件,並更清楚地設定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和估計方法的運用條件,縮小可調控的空間。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時間等予以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從而提高信息公開性和透明性,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基於合約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從外部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發育完全、運作規范的股票市場,經理人市場還未形成;從內部看,董事會、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公司激勵機制不完善,缺乏與公司業績掛鉤的長期激勵機制。這些都助長了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有效防止盈餘管理的濫用。首先,在企業外部要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和兼並市場的管理,大力發展經理市場。其次,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比如,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並賦予他們一些特殊權利,負責對董事提名、高級管理層聘用與報酬、重大關聯交易、吸收合並、股份回購等重大事項發表意見。獨立董事除了向股東大會負責外,同時對證券監督機構負責,從而有效發揮董事會的監督作用。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目標趨於一致。企業應使管理人員的績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掛鉤,在進行報酬安排時可以運用一些長期酬勞計劃,比如引入具有保護投資者利益和激勵經營者雙重作用的期權、期股等新的報酬方式,使經營者通過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和長期成長性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最後,加強企業的內部審計監督。促進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潛力,提高其經濟效益。

(三)加強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督。一方面完善增發新股和配股資格的控制指標,實行多方位考評。目前,有關配股條件的指標只有凈資產收益率一個,指標單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應建立一個更科學的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助長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行為。

由於盈餘管理經常在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異常利潤以及待攤費用、待處理資產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等虛擬資產上做文章,因此可將主營業務損益作為指標體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標之一,增加主營業務利潤率、異常利潤與利潤總額比率、不良資產總額與總資產比率等指標,並關注關聯交易對這些指標的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增量考核,縮小操縱空間,來提高操縱難度;另一方面改變終止上市公司掛牌交易的條件。公司管理者為避免被監管部門特殊處理或終止上市,就會採取虧損清洗的方式進行盈餘管理。虧損清洗是那些已連續兩年發生虧損,為避免第三年繼續發生虧損的上市公司所廣泛採用的盈餘管理方法。因此,對於PT和ST的股票,要改變以連續3年虧損作為衡量的唯一標准,應結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判斷,如應結合公司的行業特點、成長性以及虧損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四)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一環,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一般充當審計委託人,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其經營的公司進行審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因此受到制約,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購買審計意見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此,一方面強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應健全相關監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層不介入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制約管理層變更事務所的情況發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資產或利潤的一定比例繳付一定的資金設專門賬戶,交由審計委員會或其他獨立於管理層的專門部門管理,用於支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傭金;另一方面強化中介機構的質量監督功能。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注冊會計師行業質量進行監督,完善行業舉報制度,對涉及執業質量問題的舉報,要認真調查核實。

(五)提高市場參與者素質,增強識破盈餘管理的能力。除了市場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外,投資者處理信息能力的瓶頸也會增進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戶居多,投機性強以及專業知識的缺乏均屬於此。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管理層濫用專業判斷的誘因,助長其盈餘管理的動機。要提高投資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關的部門對投資者進行證券業和財務報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資者了解證券業知識,加強對財務報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這樣,投資者可以及時地發現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形成對這些公司的一種制衡,同時這些公司也會迫於一定的壓力而減少採用盈餘管理來掩飾財務報表。

❷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會計丑聞頻頻出現,以致投資者、公司員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與公司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有很大關系。

一、盈餘管理的定義

關於盈餘管理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本文認為盈餘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盈餘管理通常是指公司管理層為了給公司或個人謀取利益,通過使用會計手段或採取實際行動使公司的賬面盈餘達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為,這些行為既包括合法操控性行為,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詐性的操縱行為。比如,公司管理層在會計准則、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進行合理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方法而導致的賬面盈餘的變動;公司依法進行重組其資產或交易以達到即期或持續影響公司賬面盈餘的行為等,這些屬於合法的操控性行為。如果公司有意識地“過度”或“不當”使用會計選擇和職業判斷來影響賬面盈餘;有意編造虛構交易來調整賬面盈餘的行為等,就是非法操控公司盈餘。狹義的盈餘管理僅指非法的或欺詐性的盈餘操縱行為。一般來講,盈餘管理中,公司管理層為了實現特定目的對盈餘進行調增或調減,這些調整並沒有真正的現金流量做基礎,我們經常把這類盈餘管理稱為過度的盈餘管理。

應當認識到,從長期看,盈餘管理行為並不影響企業實際的盈餘,只是改變企業實際盈餘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分布,但是它通常會使得會計數據不可靠,財務報告提供的盈餘信息與真實收益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盈餘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盈餘質量。

二、盈餘管理與相關概念

與盈餘管理較為接近的概念是盈餘操縱、盈餘造假。盈餘操縱包括盈餘管理和盈餘造假兩個內容,兩者既為互斥關系,又是盈餘操縱的全部形式。如果從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公允性來看,盈餘管理只是破壞了財務數據的`公允性,沒有破壞它的真實性,其使用的手段是以合法和不損害公司價值為前提的;盈餘造假是指使用違法手段直接破壞財務數據真實性的行為,如偽造財務憑證、竄改財務數據等。相關概念關系如圖2-1所示,C區域是指那些純粹的盈餘造假行為,是非法行為,它與本文討論的盈餘管理行為有本質的區別。在B區域,這是一個顏色逐漸加重的灰色區域,在該區域,財務數據都是真實的,但會計處理過程是有失公允的,嚴格地說,B區域的會計處理都是違反公認會計原則,只是在B區域的右側,違反程度較輕,而在左側,違反程度較重。在A區域,財務報告不但真實而且公允,本文認為在這一區域不存在盈餘管理行為。事實上,在A區域和B區域之間也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界限,即在何種程度上就認為財務報告喪失了公允性,這依賴於主觀的判斷。

三、盈餘管理的動因

企業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的主觀動機主要來自於各種利益驅動,或為追逐自身利益,或為上市籌資,或為達到避稅的目的等。

(一)資本市場動因

在資本市場中,會計信息被廣泛應用來進行股票估價,為了提高股票價格,擁有穩定增長的每股盈利,企業管理者通常進行盈餘管理。另外,為了獲得上市、配股、增資擴股及發行債券資格,避免ST、PT等,企業也會有強烈的動機進行盈餘管理。例如,根據我國《公司法》和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在最近三年內連續盈利,這樣企業為取得上市資格,往往就會通過盈餘管理對粉飾財務報表。又如,在我國,“殼”資源非常稀缺,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強烈的再融資需求,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有最低條件的規定。大量的研究和實證表明,為達到再融資的標准,上市公司會實施盈餘管理。

(二)自身利益驅動

在內部人控制的治理結構下,經理人會通過各種途徑做出有利於個人利益的行為,而盈餘管理則是經理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企業管理人員的報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掛鉤,用來反映經營業績的會計盈餘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員往往希望通過一定程度的盈餘管理行為,對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敏感數據進行人為處理來改善企業經營業績,進而提高自己的薪酬,這就是著名的“報酬計劃假說”。

(三)籌資動因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向企業提供貸款時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償債能力,通過企業提供的會計報告考察企業的資信狀況。對於那些財務狀況不太好的企業,在面臨資金短缺急於獲得貸款時,就不得不編制一份像樣的會計報告以應付金融機構,這個過程中企業必定存在著盈餘管理。

(四)避稅動因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盈利的企業通常繳納更多的所得稅,因此,企業為避免高額所得稅而進行盈餘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由於我國稅法體系尚不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較多,同時,企業管理層對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運用的靈活性較大,這些條件都為企業進行合理避稅提供了可能。而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他們會更多的關注在資本市場的籌資情況,所以稅收動機不很明顯。此外,政府行業管制、收費管制、反壟斷都會誘使企業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

四、規范企業盈餘管理的建議

(一)健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

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加快企業內部制度環境建設,尤其是建立有效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制度保證。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間的有效制衡機制,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控機制,進行相應的全面預算控制、組織規劃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全控制及內部審計控制。最後,建立內部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監督內部審計部門的活動,協調內外審計關系的作用。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部門形成的報告關系、監督系統關系,能使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受託責任,從而利於遏制管理層對財務報告的盈餘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審計委員會中的成員包含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制度也是剝離內部控制人尋租的辦法,與未設立獨立董事的公司相比,設立獨立董事公司的可操控應計利潤較低,因此應當增加獨立董事在審計委員委員會的比例,才能保證審計委員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二)逐步完善會計制度體系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新的會計實務問題不斷出現, 需要會計制度規范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新會計准則在理論體系、基本准則與具體准則的協調等方面有待完善,因此,我們應立足國情,根據實際需要對會計准則等相關會計制度及時加以補充和修訂,努力構建高質量會計准則體系,盡量減少會計准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壓縮企業進行盈餘管理的空間范圍。

(三)完善監管政策,加強外部監督

第一,立法機構應當逐步完善監管法律體系,加強法制建設。財政、審計、稅務部門、證監會作為政府監督企業的行政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其監督、檢查職能,從企業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可靠性方面加強管理與監督,加強法律責任的確定性程度及嚴厲程度。同時,加大對管理當局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加強對獲取不當利益的個人及組織的約束,針對資本市場中可能出現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虛作假的交易情況,制定嚴厲的處罰條例細則。第二,通過改進股票上市發行政策、配股政策及摘牌政策切實提高政府效率。第三,健全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法規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強化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健全審計准則體系,確保審計質量。

(四)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相關規定

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從制度上逐步規范和完善資本市場,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保持股票市場穩定的長效機制。應當繼續改革與完善新股發行制度、退市制度及ST制度,同時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的上市及配股考核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的操縱。最後,適當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應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控股股東賠償制度,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

❸ 盈餘管理是什麼意思

盈餘管理的意思介紹如下:

新會計准則對盈餘管理的規范:

1、較好地限制上市公司利用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調節盈餘。新存貨准則取消了後進先出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規定企業只能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選擇對當期利潤的影響體現在存貨的價格波動上,當存貨價格上漲時,採用後進先出法,則當期銷售成本增加,利潤虛減。

當存貨價格下跌時,則正好相反。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修訂,使得鉛腔企業的存貨流轉得以真實的反映,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費用,都以客觀的歷史成本反映,加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控制了存貨成本的人為調節因素,較好地限制了企業的盈餘管理。

2、適當地堵塞了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准備調節盈餘的通道。建立資產減值准備,意在體現穩健原則,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卻被許多企業當作企業盈餘的「調節器」。當管理當局試圖減少會計盈餘時,就會大幅度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增加當期費用;反之,則通過轉回資產來增加當期盈餘。

❹ 淺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餘管理

淺論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盈餘管理

【摘要】 本文根據上市公司的不同盈餘管理動機將上市公司進行了分類,並分別探討了它們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具體表現。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各類上市公司是否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進行了驗證,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關建議。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y's different incentives to manage earnings of listed companies will be classified and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each asset impairment they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hether there is an impair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listed companies use asset management incentive earnings were verifi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關鍵詞】 上市公司 資產減值 盈餘管理 信息披露

Key words Company's assets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逐漸增多,手段也逐漸多樣化。其中,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很多環節需要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為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創造了條件。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具有較強的中國特色,並且處於不同財務狀況下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餘管理動機,它們利用資產減值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一、 理論分析及研究假設

本文通過分析不同財務狀況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不同動機與表現,進而提出研究假設。

1. 避虧公司。我國《公司法》及證監會關於虧損上市公司的相關政策規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兩年連續虧損,即最近兩年年度報告披露的當年經審計凈利潤均為負,則該公司的股票將被特別處理(即被ST);當上市公司最近三個年度連續虧損時,其公司的股票將被暫停交易(即被PT)”。由此可見,零值是一個關鍵的臨界值。這一規定對避虧公司至關重要,因為一般這種公司都面臨虧損,為了避免股票被特別處理或暫停交易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管理層通常會採用計提較少金額的減值准備,甚至不提或轉回較大金額,使得獲利增多或至少不減少,以躲過虧損這一“生死大劫”。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1:避虧公司具有防止虧損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低於控制樣本公司。

2. 巨虧公司。上文提到的對上市公司特別處理的規定中,都只強調了是否虧損這個條件,並沒有對虧損程度做出具體要求,即巨額虧損和一般虧損對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來說性質都是一樣的。並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了解投資者的心態,知道他們只關心能夠使上市公司現金流量穩定增長的盈利來源,並不在乎未涉及現金流出的一次性非經常性損失。所以,巨虧公司就可能會誇大虧損,把以前年度應確認而沒有確認的損失和費用予以確認,或把以後期間有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提前確認,都集中在一個會計期間內進行,讓本會計期間一次虧夠。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2:巨虧公司具有誇大虧損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高於控制樣本公司。

3. 扭虧公司。企業上市可以幫助其籌集到大量的資金,並取得固定的融資渠道,而我國證券市場的上市額度是有限的,相關證券法規對虧損上市公司的特別處理也有著嚴格的規定,所以上市公司是非常珍貴的資源。虧損公司若想保住來之不易的上市資格,就會在經營不利發生虧損時想盡一切辦法扭虧為盈。此類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手段一般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少提甚至不計提減值准備,或者是轉回以前年度計提的巨額減值准備來提高當期的會計盈餘,實現利潤的反彈。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3:扭虧公司具有扭虧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低於控制樣本公司。

4. 盈利公司。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都比較青睞於利潤平穩增長的公司,上市公司為了吸引投資者的投資,降低融資成本,要樹立企業業績穩步增長的良好形象,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的信息。當上市公司某個會計年度經營狀況良好時,管理層反而不直接披露本期的優良業績,而是會選擇大額加速計提各項減值准備,這樣可以為以後的業績保留一定的增長空間。並且,在經營狀況較好的年度計提較多的減值准備,使得未來可以不計提或者少計提,也是在為以後年度減輕負擔。

由此本文提出假設4:盈利公司具有利潤平滑的動機,當期凈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幅度顯著高於控制樣本公司。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將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證明,獨立樣本t檢驗就是對兩個獨立樣本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進行推斷。本文會將研究總體分為控制樣本和研究樣本,以被視為沒有盈餘管理動機的控制樣本為參照,將研究樣本中的上市公司分別與其進行比較,檢驗它們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是否顯著差異,從而判斷其是否具有盈餘管理行為。

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是指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在計提減值前的總資產中所佔的比重,反映當期計提減值的幅度,其中當期資產總額來自資產負債表,當期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來自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凈資產收益率是凈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來自於銳思金融資料庫。

(二)樣本的分類和選取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的需要,本文分為控制樣本和研究樣本,我們參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以凈資產收益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以及凈利潤等指標對研究樣本進行分類。以下為分類標准:

1. 控制樣本,選擇“微虧公司”作為控制樣本,選取標準是當期凈利潤小於0,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大於0,且剔除當期所計提的資產減值准備後其凈利潤大於0。

2. 研究樣本,該類樣本被視為具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根據不同的動機我們又分為避虧公司,巨虧公司,扭虧公司和盈利公司四大類。

(1)避虧公司:0<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

(2)巨虧公司: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0%,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且扣除資產減值後仍虧損。

(3)扭虧公司:上期凈利潤<0,當期凈利潤>0,且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

(4)盈利公司:當期凈資產收益率>20%,且資產減值凈計提率>0。

按照以上指標,我們從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滬市A股製造業公司中,篩選出最符合條件的四類公司共79家,其中避虧公司22家,巨虧公司25家,扭虧公司5家,盈利公司27家,再加上控制樣本9家,共選出88家上市公司,本文對這88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數據進行研究。

(三)假設檢驗

1. 對假設1的檢驗。

表1和表2是對22家避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2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的p值為0.61,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避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325,大於0.05,說明避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沒有顯著差異,證明避虧公司的盈餘管理動機不明顯,他們並沒有利用少計提甚至不計提減值准備來粉飾報表,並且表1中避虧公司的凈計提率均值大於0,說明其也沒有利用減值准備的轉回來提升利潤。所以,初步證實假設1不成立。

2. 對假設2的檢驗。

表3和表4列示了25家巨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對比情況。表4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為0.021,小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巨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呈非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不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中的結果顯示p值為0.022,小於0.05,說明巨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表3中,巨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均值確實明顯大於控制樣本公司,所以初步證實假設2成立,巨虧公司有多提減值准備的動機。雖然現行准則規定不得轉回已確認減值損失,但他們仍然可以在虧損當期大量計提減值准備,為以後年度的盈利減輕負擔。

3. 對假設3的檢驗。

表5和6列示了5家扭虧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對比情況。表7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中,p值為0.640,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扭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呈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06,小於0.05,說明扭虧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再從表5可以看出,扭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均值明顯低於控制樣本公司,由此可以證明假設3成立。另外,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為負表明利用轉回減值准備以提升利潤的公司不在少數,准則雖規定非流動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不得轉回,但利用流動資產減值做調節利潤的“蓄水池”,更具有隱蔽性,更容易操作。

4. 對假設4的檢驗。

表7和表8是對27家盈利公司和9家控制樣本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8中,Levene方差齊性檢驗的sig.值為0.054,大於顯著性水平ɑ=0.05,即盈利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應看“假設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結果。t檢驗中的結果顯示p值為0.009,小於0.05,說明盈利公司和控制樣本公司的平均資產減值凈計提率差異顯著。但我們從表7中可以看出,盈利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的均值比控制樣本公司偏低,與假設4正好相反,所以假設4不成立。這種現象就體現了現行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空間的擠壓,由於不再能任意轉回減值准備,所以上市公司在計提時都非常謹慎。

(五)實證研究結論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與控制樣本無顯著差異,具有平滑利潤動機的盈利公司資產減值凈計提率比控制樣本顯著偏低,兩類樣本公司的檢驗結果與假設1和假設4相反,即他們沒有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但假設2和3通過了驗證,巨虧公司和扭虧公司的.資產減值凈計提率都與控制樣本有顯著差異,他們存在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行為。由此可見,虧損公司具有較為強烈的盈餘管理動機,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該類公司的監管力度。

三、對策建議

通過上文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可以得出,我國現行資產減值准則壓縮了盈餘管理的空間,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還不能完全杜絕盈餘管理的行為。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希望能為抑制盈餘管理反映真實經營業績起到積極作用。

(一)進一步完善資產減值准則

首先,准則應盡量使用量化標准明確各項操作,減少模糊性語言,從而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現行准則中,對於減值跡象的判斷標准都屬於定性描述,在具體判定時還需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這就給具有盈餘管理動機的管理人員留下了操縱空間,我們希望在未來准則的制定和修改中,能夠加入明確的量化標准,對資產減值政策的選擇有明確的描述。

其次,完善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相關規定。不允許轉回在一定程度上有損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因為減值因素消失後不能轉回減值准備,會使上市公司資產虛減,導致資產信息不準確,從而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所以,本文認為應當允許轉回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但為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調節利潤,可將轉回的數額作為調整當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處理。

(二)提高資產減值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應要求盡早披露資產減值信息。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發布之前就以公告形式披露資產減值的詳細信息,將會使企業無法依照年度經營業績的好壞而利用資產減值調節利潤,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盈餘管理的動機,防範盈餘管理的行為。

其次,應強行規定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減值操作的依據和方法,以及判斷資產價值回升的依據,而不能採取自願披露的方式。針對不按規定披露信息或披露虛假信息的行為,應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提高他們受處罰的成本,使管理者意圖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時有所顧忌和收斂。

(三)加強監管力度

首先,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應充分、合理地收集審計證據,明確各項資產減值准備的審計程序,以謹慎的態度實施審計工作,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出具審計意見。

其次,對不同財務狀況的上市公司,外部審計人員應設置不同的審計側重點。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的手段隨其所處財務狀況的不同而不同,並且本文實證研究發現,虧損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外部審計人員有針對性的進行審計有助於提高審計質量。

再者,證券監管部門應改革對上市公司的考核制度。應制定完整的考核體系,考察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等等,設置更為合理的評價指標,有助於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雪雲.新准則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計提行為實證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何福英,論盈餘管理的動機及其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11;29

3. 楊麗娟.長期資產減值與盈餘管理方式選擇.經濟研究導刊,2013;14

4. 劉偉.資產減值准則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影響研究.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

❺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動機·手段·對策]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動機

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是投資者評價公司經營狀況、發展潛力,決定資金投向的主要依據。此外,會計盈餘被許多政策、法規和契約直接或間接地用作公司業績考核的重要依據,使其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部分上市公司運用各種手段對利潤實現情況進行人為的調整和操縱,美化財務報告,粉飾上市公司的本來面目,致使虛假會計信息泛濫,嚴重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誤導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擾亂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動機及常用手段,並提出將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控制在適度范圍內的對策,盡可能減少盈餘管理的負面影響。
一、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主要動機
(一)盈餘管理 盈餘管理是實證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於20世紀80年代。從契約角度看,管理人員可能投機性地運用盈餘管理,以犧牲契約其他參與方的利益為代價增加自己的利益。從財務報告角度看,上市公司管理層可能不接受證券市場的有效性,記錄過高的費用或強調盈餘的構成而不是凈利潤。美國學者Scott在從經濟收益角度出發,指出盈餘管理是管理人員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那些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或採取實際行動影響盈餘以液稿實現其具體盈餘報告目標。Roychowdhury(2006)認為盈餘管理是公司管理層採取偏離正常業務活動的行為,以使利益相關者相信公司實現的財務報告目螞搜標是在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發生的。寧亞平(2005)認為,在本質上盈餘管理屬**性行為,其使財務報表反映的盈餘水平是管理層所期望的,而非企業實際業績,嚴重損害報表可靠性。在股份公司制度下,委託人與代理人利益沖突,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備和規避政治成本等使得盈餘管理長期存在。寧亞平等(2005)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司從1995年至2003年普遍存在盈餘管理,以避免報告虧損或平滑利潤。
(二)盈餘管理主要動機 (1)資本市場動機。會計信息被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廣泛用來對公司股票進行估價,管理者不完全認同證券市場有效性,從財務報告角度來看,管理者可能利用盈餘管理迎合分析師的盈餘預測,以避免損害自身榮譽和未符合分析師盈餘預測導致股票價格大幅度下降。吳聯生等(2007)比較了同樣具有避免虧損動機的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發現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程度遠高於非上市公司,由此得出結論認為股票市場提高了盈餘管理的程度。(2)契約動機。首先,會計盈餘被用來幫助監控公司與其眾多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契約。委託代理關系使代理人與委託人利益不一致,委託代理契約的剛性及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自利性的管理人員具有信息優勢,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Healy(1985)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凈利潤低於最低限,當期確實無法獲得獎金或凈利潤高於最高限,管理層都會選擇降低報告凈利潤的會計政策,以增加未來年度獲得獎金的機會。只有凈利潤介於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間,管理層才會選擇增加報告凈利潤的會計政策和程序。同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穩定的獎金流比不穩定的獎金流可以帶來更高的期望收益,風險規避的管理層更傾向於選擇會計政策以平滑報告盈餘。我國學者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研究分析高管報酬與盈餘管理行為的結果表明高管報酬與盈餘管理正相關,此外,聲望、政治前途、職悶埋歷務消費等隱性報酬也驅動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餘管理。其次,債權人在有限責任公司制度中處於不利地位,典型的長期貸款合同中包含了保護性條款,如限制現金股利、增加舉債規模和降低營運資金和股東權益到一定水平,限制管理當局以犧牲債權人的利益為代價為公司股東謀取利益。大量研究對即將達到債務契約邊界條件的公司是否盈餘管理進行了檢驗。Sweeney(1994)實證研究發現相對於已經違約的企業,未違約的企業的確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會計政策,而且面臨違約風險的企業盈餘管理的幅度更大。李丹和蔡玉華(2007)從債務契約性質與盈餘管理幅度角度進行實證研究,短期融資性負債比例與公司盈餘管理幅度正相關;長期融資性負債與盈餘管理幅度次正相關;商業信用性質等其他負債比例與盈餘管理呈負相關關系。最後,存在於公司與股東之間的隱含契約代表一種基於公司過去業務的期望行為。Bowen,DuCharme and Shores(1985)研究隱含契約動機的盈餘管理,發現高報利潤能提高管理人員的隱含契約聲譽,增加股東對管理人員將會繼續履行合同責任的信心。(3)監管動機。我國證監會制定的監管政策與上市公司的報告收益相聯系,證券主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有兩條硬性規定:其一,連續三年虧損將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權。上市公司為了達到其配股、均衡增長、完成計劃目標以及避免摘牌等目的,往往會通過盈餘管理與市場監管部門博弈,有時人為對其利潤進行“管理”,Chen和Yuan(2001)研究表明許多上市公司是利用盈餘管理手段來達到利潤指標的。田高良、齊保壘和王愷(2011)實證研究發現如果上市公司在第一年發生虧損,第二年管理層會進行盈餘管理以避免發生連續虧損而被ST;此外,我國上市公司被ST後,管理層可能會通過盈餘管理爭取扭虧為盈,以避免被剝奪上市資格。(4)配股動機。在我國不發達的資本市場中,股東對上市公司經理層的約束機制尚未建立,上市公司沒有分紅派現的壓力,配股融資成本低於公司舉債融資成本,大多數上市公司均以配股作為上市後的最佳融資渠道。證監會制定的配股政策始終都以凈資產收益率(ROE)為標准,於是可能通過盈餘管理使那些凈資產收益率接近配股及格線但不符合配股要求的上市公司達到要求並能爭取配股。此外,配股價格的高低關繫到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數額以及順利與否,業績優良的公司的配股可以定價高一些,配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上市公司為了提高配股價格也會進行盈餘管理。洪明渠等(2008)實證研究2001年至2004年增發、配股的公司為發現股權再融資前,上市公司較高程度向上進行盈餘管理,再融資後股票市場反應總體為負,公司收益明顯下降。(5)節稅動機。我國稅法一般規定以會計利潤為基礎徵收企業所得稅,再根據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公司為了節稅,盡量降低報告凈收益以減少現金流出,同時,我國稅法體系不健全,稅收優惠政策多,也給企業提供了盈餘管理的空間。(6)政治成本動機。較強盈利能力的企業,尤其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生產行業、特大型企業及飛機製造和能源公司等壟斷性公司,會受到媒體或消費者的更多關注。政府部門就可能會對其增加稅收或施加其它管制,使其面臨較高政治成本,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規模龐大的公司可能面對較高的環境責任成本,盈利較高的企業可能面對較大的國外競爭,基於北管理層可能利用會計程序和方法使凈利潤最小化,特別是在企業前景光明的時候,向社會公眾傳達“非暴利”信息以降低政治成本。

❻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

注冊會計師考試頻道為大家分享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分析,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考生會計和財務管理的理解能有所幫助。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一直是人所矚目的焦點。盡管有一些文章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但僅以個例作為論據,並未舉出具有概括性的確切數據。本文根據盈餘管理的特點及主要手段,對我國上市公司2000年報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整體上考察我國上市公司目前盈餘管理的狀況。

一、盈餘管理的特點國外學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對盈餘管理的定義如下 :「盈餘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為基礎的契約的後果。」

這一定義向人們展示了盈餘管理的兩個特點:第一,盈餘管理的動機是誤導「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契約的後果」。從企業利益關系人的角度上看,企業業績主要影響企業所有者、潛在投資者和債權人所作出的投資決策,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管理者的報酬決策及稅務部門的稅收決策。可能的盈餘管理動機有籌資動機,管理報酬動機,避稅動機和公司形象動機等。在這些動機中,由於籌資資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於籌資動機的盈餘管理問題表現得最明顯。籌資動機可以進一步分為上市動機,配股動機和避免退市動機。第二,盈餘管理的途徑有兩條: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但為什麼不利用其他途徑?答案在於盈餘管理的難度不同。從編制現金流量的間接法可知,利潤由兩部分構成:經營性凈現金流量和各種應收應付項目。其中的各種應收應付項目根據受到操縱的程度不同在會計科目上可進一步分為: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由於調整經營性凈現金流量和不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的難度較大,而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會計科目的會計核算多涉及到職業判斷,操縱難度相對較小,因而盈餘管理主要利用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在可操縱性應計利潤上做文章。故而,報刊文章所揭露的盈餘管理案例多發生於以下一些涉及職業判斷的會計事項中:計提資產減值准備,計提折舊,費用資本化,成本分攤和存貨計價,投資收益核算的會計方法選擇等。另外,有報道顯示地方ZF所給予的補貼收入也成為一些公司的調節盈餘的手段。

二、統計分析根據盈餘管理以上的兩個特點 ,本文設計了三類統計指標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進行了研究:1.統計目的本次統計目的有二:①對於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餘管理的具體目的和具體方式是什麼?②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和接受ZF補貼作為盈餘管理手段時,其運用特點是什麼?

樣本選擇,區間劃分和抽樣方法的依據如下:(1)深滬兩地上市公司總數近1300家。在相同的監管背景,近似的監管措施下,深圳市場的上市公司與上海市場具有很強的相似性,所以選取深圳市場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總轎戚體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喚搜

(2)凈資產收益率是我國上市公司監管的重要標准。按照證監會1999年7月閉鏈陵28日年發布的《關於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因此,本文劃分凈資產收益率從0到6%和從6%到10%兩個區間,以分別考察其盈餘管理的不同特點。另外,為了重點考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為保住配股權而盈餘管理的行為,本文劃分區間(10%,11%)。

(3)由於一些區間公司數目較少,為減小偏差,統計中增大部分區間的抽樣比例到50%。

3.指標設計本文設計了三類指標以衡量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情況。第一類指標衡量了可操縱性會計利潤的比例,目的在於從整體上衡量不同區間的盈餘管理整體狀況。第二三類指標調查了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行為和ZF補貼的狀況,以考察這兩種可能的盈餘管理手段的運用特點。

(1)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指標構成:該指標分為個數指標和平均數指標可操縱性會計利潤個數指標=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值為負數的公司數目/公司總數目×100%可操縱性會計利潤平均數指標=某區間公司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值的算術平均數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值=可操縱性會計利潤/2000年度會計凈利潤×100%可操縱性會計利潤=2000年度會計凈利潤—經調整後的會計利潤經調整後的會計利潤=2000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00年度投資活動現金流入小計—2000年度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應收項目—△應付項目+△存貨△應收項目=2000年應收賬款+2000年應收票據—1999年應收賬款—1999年應收票據△應付項目=2000年應付賬款+2000年應付票據一1999年應付賬款—1999年應付票據△存貨=2000年度存貨總額—1999度存貨總額解釋:本指標意在衡量不同區間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占凈利潤的比例。如前所述,調整可操縱性應計利潤是盈餘管理的主要方式。從整體上看,如果不同區間的上市公司的指標存在明顯差異,則此差異不是由於上市公司所處行業和所處地點所致,而是因為不同區間的上市公司採用了或調增或調減的不同盈餘管理方式而已。由於可操縱性應計科目和不可操縱性應計科目並不存在絕對的區別,只有可操縱程度上的差別,為保險起見,本文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開始,只考慮可操縱性相對較小的應收付賬款,應收付票據,存貨總額。另外,因為在我國的現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潤收到的現金、債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現金等並不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而列在投資活動中;對於付現利息不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出,而列在籌資活動中,然而由於這些項目均反映在會計凈利潤中,所以指標考慮投資活動現金流入凈額和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以統一計算口徑。

評價方法:兩種指標結果的評價都必須區分虧損公司和盈利公司。

對個數指標來說,如果是虧損區間的公司,由於其會計凈利潤為負,指標越大,說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縱性會計利潤為負值,從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調減盈利。如果是盈利公司,由於其會計凈利潤為正,指標越大,說明有越大比例的公司的可操縱性會計利潤為正值,從而表明公司可能在調增盈利。

對於平均數指標來說,如果是虧損區間,指標越小,說明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比例越小,指標小到變成負數,說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縱性會計利潤項目調減盈利。對於盈利區間,指標越小,反而說明公司可能在利用可操縱性會計利潤項目調增盈利。

無論個數指標還是平均數指標,不同區間的指標差異越大,不同的盈餘管理方式越明顯。

(2)資產減值指標:構成:資產減值指標=短期投資跌價准備+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資產總計解釋:本指標用來衡量不同盈利區間的上市公司四項資產減值准備與資產總額之比。如不同區間指標存在較大的差異,則表明不同盈利水平上的公司可能在計提政策上存在較大差異,因而本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利用計提資產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的狀況。

評價方法:本指標越高,說明上市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調減了利潤。本指標越低,說明公司有越大的可能虛增了利潤。不同區間的指標的明顯差異則表明盈餘管理方式的不同。

(3)補貼收入指標:構成:本指標由個數和平均數指標構成個數指標=接受補貼收入的公司/公司總數×100%平均數指標=某區間(補貼收入/會計凈利潤×100%)的平均數解釋:一些報道反映補貼收入也在企業的扭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指標意在考察有多少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大程度上的補貼收入,即補貼收入的頻率與幅度。

評價方法:個數指標越大,說明在此區間上ZF有越強的傾向給予企業直接支持。平均數指標越大,說明在此區間上ZF扶植企業的幅度越大。

4.統計結果分析(1)可操縱性會計利潤指標結果分析統計結果見下表:如表所示:個數指標由高到低分為三個檔次。虧損區間構成第一檔次。(10%,11%)區間,(0,6%)區間和(6%,10%)區間的指標值幾乎相同,構成第二檔次。(11%,20%)區間和大於20%區間的指標指構成第三檔次。

一些文章指出:按照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於凈資產收益率的規定,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的上市公司才可能具有配股資格。上市公司為了保住這個籌資資格,採取盈餘管理以虛增盈利,紛紛不遺餘力往(10%,11%)和(6%,10%)區間擠是很自然的。同時,上市公司無疑也存在強烈的避免虧損的願望。本次統計支持了上面的說法。在盈利公司中,(10%,11%)區間,(0%,6%)區間和(6%,10%)區間的公司個數指標最高,與第三檔次指標數存在較大差異,說明這三個區間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可操縱性會計利潤項目調高年報中的會計盈利。

(11%,20%)和大於20%兩區間的指標相差無幾,均處於最低水平。這一方面表明兩區間公司的盈利質量較好,同時也不能排除存在隱藏部分盈利以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公司將被暫停股票上市,之後,若在限期內無法扭虧為盈,不再具備上市條件的,公司最終將受到終止股票上市的處罰。有研究表明部分公司在虧損的當年或第二年採用割肉(takeabath)的盈餘管理方法,剔除以前年度的潛虧,並預計一些以後年度的費用和損失,為以後年度扭虧為盈儲存一部分利潤。如此的會計處理,從一定程度上虛增了虧損,目的是為將來扭虧作鋪墊。本次統計中虧損區間高達82%的個數指標(僅兩家公司指標為正)不僅支持了這一推斷,而且表明調減盈利的盈餘管理行為在虧損區間中可能非常普遍。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答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天璽映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837
股指期貨松綁2018 瀏覽:912
想炒股在哪裡辦理手續呢 瀏覽:352
哈密華菁證券股票開戶 瀏覽:377
股票行情上海醫葯 瀏覽:287
中國呂業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966
西安乾鼎私募免費帶你炒股真的 瀏覽:374
上市公司炒股虧數億 瀏覽:298
炒股開戶的視頻見證 瀏覽:832
炒股一次多長時間 瀏覽:164
如何對開戶炒股的人負責 瀏覽:572
新三板申報文件董監高 瀏覽:281
美元美股黃金交易時間 瀏覽:833
上海鉅成集團上市公司 瀏覽:329
佛塑科技這個股票怎麼樣 瀏覽:458
生產cpr的上市公司 瀏覽:459
力合股份逆勢漲停 瀏覽:990
科創板第一支股票申購 瀏覽:202
炒股有沒有交易記錄 瀏覽:93
李修遠教人炒股票 瀏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