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上市公司 > 保尔森基金与上市公司合作

保尔森基金与上市公司合作

发布时间:2022-08-07 03:46:43

⑴ 高盛欺诈事件是怎么回事

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这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很复杂,但其中的欺诈和利益冲突却是简单和老旧的。高盛错误地允许一位能深刻影响其投资组合中抵押贷款证券的客户对抵押贷款市场做空,高盛还向其他投资者提供了虚假陈述:该证券的投资内容由一家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择。”

SEC执法部门主管罗伯特·库扎米在起诉书中作出上述表示,称高盛允许意在做空的委托人参与决定“投资组合中纳入何种抵押债务债券产品”,推销时却声称这一产品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误导投资者。

与此同时,遭到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SEC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因为这位高管设计了上述交易,负责营销材料的准备工作,而且负责与投资者进行直接沟通。SEC相信,托尔雷清楚保尔森公司对外隐瞒的卖空部位,也知道该公司在资产选择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SEC起诉书中未指控保尔森公司负责人约翰·保尔森违规违法,后者被认为是金融危机中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由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坚持看空抵押债务债券市场,使其在2008年个人获益37亿美元,一时名声大噪,但是SEC的起诉却让外界开始怀疑这位“空军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隐情。

反响 华尔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针对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随即做出了反击。该行在一份声明中否认涉嫌欺诈,称SEC的指控“毫无根据”。声明同时还强调,高盛自己在相关交易中就损失了9000万美元之多,而且其本来就“没有义务”向金融产品买卖双方交代对方身份。

虽然高盛方面坚决否认了相关指控,但是该股股价当天依然受到强烈冲击,至收盘时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间蒸发120亿美元。同时,华尔街银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现大幅下跌,其中曾与保尔森公司有过业务往来的德意志银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银、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银行股跌幅也均超过5%。而受银行股集体大幅走低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一度跌破11000点,最后收于11018点,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1132.90,-4.00,-0.35%)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诈门”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场强烈反应,在于此前该行一直没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调查一事。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有关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是该投行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此外,高盛“欺诈门”事件还引发了华尔街地震,因为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因为有迹象表明它们在房市显出下滑迹象时仍设计并销售与房市有关的金融产品。“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高盛“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因为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而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同时,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以免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的语气颇为强硬,“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连累 巴菲特一夜间损失10亿美元

高盛涉嫌欺诈还将引发投资者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用产生怀疑,因为就在本月初高盛发表的年报中,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曾经撰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致股东信。在信中,他反复强调了高盛“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行事准则。很明显,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标榜完全相反,这样的矛盾将进一步动摇投资者对高盛的信心,促使他们怀疑高盛同时也在其他方面隐瞒事实。

除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诈还让很多该行一直以来的支持者感到难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实际上,就在高盛欺诈门事件爆发不久前,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罗纳德·奥尔森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对高盛青睐有加,称当年对高盛50亿美元的投资非常有力地表明他们不仅相信高盛的实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银行紧急接管美林以后,高盛集团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亿美元的认股权证,同意后者在未来四年内任何时候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认购高盛股票,并为这些认股权证支付10%的年息。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高盛股价在触底反弹后节节走高,巴菲特当年的投资得到了巨大回报,这让许多人开始对巴菲特当年的投资投以赞赏的目光。不过,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高盛却因为涉嫌证券欺诈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价也瞬间大幅缩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巴菲特手中的认股权证价值大约为20.6亿美元,一夜之间损失达到了9.5亿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恼火的是,高盛“欺诈门”事件对其声誉也构成了挑战——是股神看走了眼还是高盛伪装得实在太好?对于这一切,巴菲特将会在下月初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给出答案。

⑵ TARP基金是什么

TARP Fund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Fund问题资产纾解计划基金
是美国政府为挽救2008年年底金融海潚中濒临破产的银行而发出的援助金

⑶ 高盛怎么办

摆在替罪羊高盛面前的,只有三条路。 危机后寻找元凶或替罪羊,是政治博弈中的惯用做法,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的元凶在华尔街,但对替罪羊的选择和处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这个替罪羊必须是危机中受损相对较轻,在华尔街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力,经得起起诉;其次,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或投诉,否则起不到政治秀的效果;第三,不能有损政府的利益或股份,否则在处理或起诉过程中将投鼠忌器,让当政者或纳税人的利益受损。 纵观华尔街,符合以上三项条件的首选非高盛集团莫属。在危机逐步升级的阶段,高盛一直一枝独秀。而且,高盛与美国历届政府的关系密切,数任财长都来自高盛,所以民众侃称高盛为Government Sachs(即政府高盛),而奥巴马则要改变这一印象。 然而,此替罪羊并非是一只可以随意宰割的绵羊。证交会指控高盛的罪名是违规交易,指出高盛伙同保尔森基金公司(Paulson&Co.)设计出一种按揭证券组合基金,在卖给欧洲客户(ACA等公司)的同时,让保尔森基金公司做空这些产品,而高盛没有向买方披露这一情况,致使买方巨额损失,因此涉嫌欺诈。面对这一指控,高盛知道一场官司和公关战不可避免。 对高盛而言,面临三种策略选择。第一种策略是主动出击,把对高盛的指控变成对华尔街普遍现象的指控,从而转向对证交会长期监管失职的指控,以此来淡化对高盛的指责。但此举必定进一步得罪证交会,为日后的麻烦埋下伏笔。 第二种策略是速战速决的无罪辩护,拒绝认罪,把民事指控变成道德过失,最后交一大笔罚金了事。这样必须把当事人辞退,把对高盛的指控变成对个别雇员失职的指控,最大程度维护高盛的信誉。并且尽快通过庭外和解,避免把这场官司变成旷日持久的审判。这样,双方都可以声称获得了胜诉,而发出不同声音的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接受这一结果。 第三种策略是广结同盟,通过舆论和媒体,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盛的外部环境,给证交会和法庭造成无形的压力,从而影响判决结果。如此一番运作,不仅要赢得这场官司,还要通过官司把自己塑造成无辜替罪羊的形象,从而降低或逆转人们对高盛的负面印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高盛明白,政府的意图是要兑现追查危机元凶的承诺,是做给选民和外国受害者看的;证交会更是要改变从前无作为的形象,因此只能胜不能败。而政府也明白,高盛最在乎的是长远利益,不希望将案子长时间耗下去。这样一来,这场官司的结果已然明了:原告为了面子,被告为了长远利益,双方必须协商出解决方案。 目前看来,这三套策略都在实施中。首先高盛总裁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做出了强力反击的声明,认为该项指控纯属政治运作,是证交会为修补受损形象的作为。在否认所有指控的同时,高盛涉案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辞职。接着由保尔森基金公司出面,声明未曾参与销售高盛生产的受指控基金产品,也未曾经手高盛设计和销售的CDO系列产品的项目,并表示愿意为高盛出资,打赢这场官司。 华尔街律师们纷纷发表意见和评论,称此交易不存在违规交易,而且高盛在那些产品中也蒙受了损失,根本无法证明欺诈的意图,最多是利用了政府监管不严的漏洞。股神巴菲特发表谈话,称高盛公司是华尔街最规矩的公司,政府此举完全是为自己的无作为寻找替罪羊。此外,高盛还加大了形象工程的力度,在慈善和公益事业方面不遗余力。 这一系列事件很快起到了效果,高盛的股价狂跌后反弹,最后仅跌去15%,比预期要好很多。起诉高盛没有引起恐慌,证交会进一步对华尔街出手,对高盛的指控也是一种平衡。如开始调查摩根大通、花旗、摩根斯坦利等银行涉嫌操纵市场评级,提供虚假信息,从中牟利等违规行为。此类事件还将继续上演。

⑷ 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的欺诈事件

2011年5月22日,加拿大最大的证券监管机构——安大略证券委员会(OSC)表示,在加拿大上市的中国公司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及其公司5位高管涉嫌“复杂欺诈骗局”,并以此蒙蔽了投资者有关其拥有的在中国林业资产和收入。OSC的调查还将延伸至金融中介机构。
被指虚假账目和内幕交易
加拿大安大略省证券委员会2011年5月22日发布声明称,该委员会指控嘉汉林业及其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陈德源?Allen Chan等几位高管在木材采销问题上存在欺骗和不诚实行为。
该委员会表示,嘉汉林业及其前管理人员“从事了大量欺骗性和不诚实的”行为,以便“用误导性方式夸大”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
委员会称,嘉汉林业隐瞒了被称为“授权中间商”的供应商和客户实际受其控制的情况。该委员会表示,该公司随后使用“欺骗性的文档编制办法”来对外显示“其所谓的购买、拥有和出售活立木的情况”。
OSC还指控陈德源没有披露他在嘉汉林业收购绿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股权的交易中存在重大利益,因而存在欺诈行为。
2010年,嘉汉林业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绿森集团。委员会表示,陈德源“暗地里控制一些公司,而这些公司从上述收购中获得了逾2200万美元的收益”。
OSC还指控嘉汉林业前首席财务长David Horsley违反安大略证券法,“授权、批准、并且默许”的这些误导性的声明,致使公众利益受损。
根据OSC指控声明中提供的数据,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嘉汉林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资金约30亿美元。
OSC此次对嘉汉林业提出正式指控,距离该公司首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也正是在嘉汉林业出现欺诈质疑之后,海外上市中概公司的治理问题才引起市场的普遍关注。
2011年6月,以空头报告著称的浑水公司?Muddy Waters首次指称该林业集团夸大自身资产和收入规模,并对其业务模式中主要未具名客户的角色提出质疑,致使其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股票价格大跌80%。
自那以后,市值曾一度超过80亿美元的嘉汉林业,2011年8月被安大略省监管部门停牌。2011年4月6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宣布,把嘉汉林业的普通股摘牌,原因是该公司未能满足持续上市要求,且未能及时提交财务报告。
海外掀中概企业审查风暴
在5月22日发表的申明中,OSC还表示,正继续调查这一事件中“看门人所扮演的角色”。此举表明,当局的调查范围已由以陈德源为首的公司高管,扩大到了金融中介机构。
2011年年4月10日,浑水公司曾经在官网上公布了一篇署名为约翰·凯恩斯(John Caines)揭秘中概股“金融诈骗学校”内幕的文章。文中称,中国内地存在所谓“金融诈骗学校”帮助民企粉饰财务数据,以便顺利在海外上市。
这些机构的性质其实就是中介,国内一些小型的投资银行和金融顾问公司,利用其在海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关系网络进行专业分工,联合运作,把一些“垃圾”企业包装成快速成长和巨大盈利的超级巨星,以骗取外国投资者的青睐,进行私募融资,然后在海外市场上市。
该文章点名了包括傅氏科普威、大连绿诺和绿润食品在内的4家企业曾接受过该“金融诈骗学校”培训,这些中概企业都先后传出财务数据造假等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就在嘉汉林业被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摘牌的前一天,2011年4月5日,担任嘉汉林业审计工作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辞去该公司的审计职务。 指控增加OSC勒令离职陈德源两日内主动辞职
2011年6月2日做空机构浑水公司质疑嘉汉林业旗下资产和财务状况。第二天其子公司绿森集团停牌,声称等嘉汉成立调查委员会进行指控调查。8月8日绿森公告称,其亏损1184.9万元;8月15日嘉汉林业二季度业绩报告称,纯利增长1.25倍。8月26日嘉汉被OSC勒令停牌,陈德源当即申请辞职并在28日获批。8月29日绿森也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事实上,嘉汉持有绿森超过63%的权益,陈德源、马世民均出任嘉汉和绿森的董事。
事件越演越烈。8月26日OSC下令嘉汉林业股票暂停交易,并要求首席执行官陈德源和其他几名高管辞职,但随后不久,OSC撤销了高管辞职指令,并表示有待进行听证。嘉汉林业对此表示,根据加拿大相关法律,只有在经过严格的听证程序并且确信相关高管确实有违反法律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时,OSC才有权作出要求相关高管离职的命令,否则证券委员会这种粗暴干涉上市公司行政事务的行为本身也是严重违法的行为。尽管如此,8月26日在停牌消息前,陈德源便主动提交辞职,8月28日嘉汉林业批准了其离职消息,并表示已经将三名雇员行政离职,其原因是独立委员会发现的“某些信息”。
2011年8月29日,非执行董事兼主席陈德源辞任绿森集团非执行董事兼主席职务。
嘉汉林业2011年8月28日公告称,已成立独立委员会,将针对浑水公司所提的某些财务欺诈指控进行审查,结果会在年底公布。“嘉汉林业当前最重要的三项任务是完成独立委员会的工作、与安大略证券委员会配合以及保全股东价值。”
据悉,任免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是影响公司的重大决定。作为一家成熟的证监会机构,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证明在某些程度上,证监会对诈骗问题的关注。
四大高管抛售8300万美元公司股票股东三个月亏损34亿美元
嘉汉林业在8月28日公告称,“嘉汉林业当前最重要的三项任务是完成独立委员会的工作、与安大略证券委员会配合以及保全股东价值。”
然而嘉汉林业高管减持套现昨日也遭曝光。自2006年底以来,多名高管已抛售了价值8100万加元(约83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
前首席行政官陈德源、公司另一名创始人Kai Kit Poon、首席财务官David Horsley 、董事马世民等停牌前分别卖出300万加元,3000万元、1120万元、1080万美元价值的股票。
而在8月24日,亿万富翁理查德·钱德勒再度增持,在8月24日购入120万股。
据了解,从6月至今,嘉汉林业已经跌了67%。股东亏损了33亿加元(34亿美元)。
前嘉汉林业最大股东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Hedge- fund firm Paulson & Co ),在六月份已经售罄了所有的股权,损失了46200万元投资。
针对高管减持情况,嘉汉林业在纽约的对外发言人Stan Neve 拒绝评论。而钱德勒的发言人也拒绝评论。
OSC早前指出表示,香港和安大略省的管理人员和董事可能与“相关交易”有关,并“已经知道或本该知道”该诈骗。
标普穆迪调低评级嘉汉债务或出现违约
在高管辞职、调查情况未明的状况下,市场显然对嘉汉林业并不看好。标普S&P/TSX指数委员会昨日认定嘉汉林业不再满足入选S&P/TSX综合指数的要求,将于9月16日盘后将嘉汉林业正式剔除。
评级机构更是纷纷调低其评级。8月23日,标准普尔就将嘉汉林业长期债信评级从“B+”下调至“B”,29日进一步调低至“CCC-”。
同一天,穆迪将嘉汉林业公司及其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从“B1”下调至“Caa1”,并表示将继续对嘉汉林业的评级进行评估,并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随着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后,部分海外债券投资者预期嘉汉林业总额达13亿美元的债务可能出现违约。
在美国和加拿大,投资者仍可买卖其债券。其2014年7月到期债券,已经在上周五跌价了50%。有分析人士称,其违约的机会率高达100%。据多伦多 Marret Asset Management总裁 Barry Allan指出,有关债券价格反映,若公司破产,只能够以0.4美元回收,这样几乎肯定债券违约机会高达100%。
而嘉汉林业公司则称“本公司认为这一系列事件并未造成其担保优先债券或可转换优先债券违约。嘉汉林业将继续审阅其所有债务和其他合约安排的条款。”
绿森受牵连跌7成市场称港证监会调查其账目问题
自浑水研究公司质疑嘉汉林业做假账及夸大资产,嘉汉林业跌了67%,而香港上市的子公司绿森集团也受到牵连,在过去三个月跌了七成。8月29日绿森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其停牌。
有意思的是,绿森最先指出,停牌是涉股价敏感消息,不久又再表示是应证监会要求。有消息称,绿森是被证监会勒令停牌,为证监会今年以来首次。
据了解,证监会是根据《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规则》第8章指令绿森停牌。有关条文称,如证监会觉得公司招股章程、通告及文件有虚假、不完整或具误导性的资料,便可指令公司停牌,其他情况包括维持一个有秩序和公平的市场,及维护投资大众的利益或公众利益起见等。
有消息指出,绿森的停牌与洪良集团相类似,都依据同样法律章节,而洪良集团停牌后至今为复牌。 香港方面消息称,证监会调查范围与绿森帐目有关,与嘉汉林业被叫停没有直接关系。
另据了解,绿森持有的林业资产分别位于苏利南及新西兰,于今年年初从嘉汉林业以 2.88亿元购入位于新西兰林木资产。据悉,这笔交易或被纳入香港证监会的审查范围。
标准普尔日前表示,在指控增加以及管理层辞职后,嘉汉林业的经营环境将急速恶化,公司在流动资金方面的压力也会增加。嘉汉在 6月底的资产净值达 59.02亿美元,手持现金 8.61亿美元,较年底减少 30%;而绿森的资金压力也加大,中期业绩显示,毛利大升逾 6323.8万元,但分销成本及行政开支也上升,亏损达1184.9万元;绿森的资产净值为 14.07亿元,手持现金 4.91亿元,较去年底减少 20%。其市值只有 6.94亿元。

⑸ 对冲基金的管理特点

随着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本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
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策略,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Levera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
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在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亦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
由于对冲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因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个合伙人的出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不同的国家,对于对冲基金的规定也有所差异,比如日本对冲基金的合伙人是控制在50人以下等)。
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由于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的投资机理,许多西方国家都禁止其向公众公开招募资金,以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避开美国的高税收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在美国市场上进行操作的对冲基金一般在巴哈马和百慕大等一些税收低,管制松散的地区进行离岸注册,并仅限于向美国境外的投资者募集资金。 对冲基金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
证券投资基金一般都有较明确的资产组合定义。即在投资工具的选择和比例上有确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组合中股票和债券大体各半,增长型基金指侧重于高增长性股票的投资;同时,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而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贷资金,以牟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
由于操作上的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杠杆融资效应,对冲基金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在对冲基金投资过程中“套利”指同时买入并卖出两类相互关联的资产标的,以获取不同于正常水平的关联差异样而获利的行为。在“套利”交易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被对冲掉,留下的风险因素则是基金超额收益的来源。如果看错了这些风险因素的走向,就可能给基金带来损失。以下简要介绍可转债套利:
可转债,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其内含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其债券价值,一部分是其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买入期权价值。
当一张可转债发行时,其票面值、票面利率、债券到期期限、转换率都已确定,影响可转债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股价波动率及无风险利率这三个因素,而其中对可转债价值影响最大的是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
当可转债价格被市场低估时,由于影响其价值最大的因素是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对冲基金采用“买多可转债/卖空其对应股票”的策略可获得风险很低的与股价变动无关的稳定回报。
可转债套利策略的关键是找出可转债与股票二者价格的相关系数,该系数Delta可表示为“可转债价格变动/(股价变动*转换率)”,即股价每变动1元,可转债价格相应变动。例如,如果Delta为0.8,转换率为10,则股价每增加或减少1元,则每张可转债的价格将随之增加或减少8元。此时,一个 “买多1张可转债/卖空8股股票”的对冲组合的价值将保持一个恒定数,不因股价变化而变化。 公开和透明,是对冲基金最讨厌的事情。这与它所建立的结构有直接的关系。以在位于维京群岛注册的对冲基金为例,他们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金融投资组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任意地点进行套利,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部门申报投资技巧和融资结构。
金融危机使对冲基金经历了一场急速变革。十几年前,对冲基金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狭窄的圈子,大家做的几乎都是熟人之间的业务,信任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签合同就把生意做了。有时,仅仅是上午握个手,下午就把数百万美元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之上。
但恰恰这种荒诞般的神秘,成为对冲基金最本质的赢利特点。
而随着中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多元化及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境外对冲基金注目中国。在这个国内对冲基金大力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国际资本经验丰富的海外对冲基金也盯上了中国这块蛋糕。不少海外对冲基金或在海外有过对冲基金管理和投资经历的人准备尝试或已进驻中国,寻求发展和合作机会。
海外对冲基金看重中国区的发展。其实无非是三大原因:
一是渐渐国际化的人民币,逐步开放人民币资产的跨境流动,让中国部分的资产管理人或投资人提供大量走出去的机会的同时,也会给海外大量机构投资人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二是监管层和中国基金业对对冲基金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基金法正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使得对冲基金所参与的二级市场会有更多的流动性,让对冲基金能真正发展起来。三是中国财富的增值。银行高净值客户管理着17万亿元的资金,而公募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才2万亿元,阳光私募也只有2500亿元,未来中国人的财富将会流向更有效和积极管理型的投资领域。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
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提供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
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 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进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
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进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
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
6、Hoyder Asia
汇德亚洲(Hoyder Asia)是汇德投资集团于2001年成立的面向亚太地区的全资附属公司。汇德亚洲投资于全球外汇,商品期货以及股票方面, 乃亚太地区最优秀的资产管理服务商之一. 其凭借对新兴市场的专业认识及丰富经验, 于十年内迅速增长.汇德亚洲透过旗下的汇德品牌基金与信托为客户提供不同层面的投资服务及产品,凭借其专业及奉行多年的环球对冲与价值投资等方法,於国际资产管理巿场已建立优良的声誉。
据悉, 位于中国上海的汇德亚洲办事处, 在2013年初早已悄悄布局内陆,公司高层也放言会从运营决策上更重视大中华市场。
7、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艺复兴科技成立于1988年,其创始人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他是世界级的数学家,担任着美国数学协会的主席(Math for America);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在全球投资业内,他的名气并不亚于索罗斯,更是被认为是保尔森、达利欧这些业内领军者的前辈。“量化基金之王”是这位国际投资行业领袖最显贵的称呼,虽然,他本人并不在意。
作风低调的西蒙斯很少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他透露称:“我们随时都在卖出和买入,依靠活跃赚钱。”他只寻找那些可以复制的微小获利瞬间,而绝不以“市场终将恢复正常”作为赌注投入资金。事实上,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雇佣了由数学博士,物理博士及自然科学博士组成的超过150人的投资团队。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做出交易决策。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及旗下多家关联子公司于2013年1月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代表处。
8、Chilton Investment
奇尔顿公司由理查德·L·奇尔顿(Richard L. Chilton)先生于1992年成立。管理着超过65亿美元的资产。其核心的运作手法是通过价值导向的基础研究和纪律严明的投资组合来进行管理。 奇尔顿先巩固了长期投资的理念,其纪律严格的文化是一个标志。而奇尔顿公司正计划采取一项不同寻常的举措,奇尔顿公司在中国北京及成都分别成立了代表处,这是该公司在中国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其实,以上这些笔者了解到进入国内的海外对冲基金,只是全球对冲基金大军的冰山一角;中国这只美味十足的大蛋糕,相信吸引到更多的大鳄只是时间问题。
9.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城堡投资管理着130亿美元,是目前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它的日交易量相当于伦敦、纽约和东京交易所当日交易量的3%左右。

⑹ 约翰·保尔森的职场生涯

在贝尔斯登任职四年后,他决定从投资银行转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鲁斯合伙基金,成为合伙人之一,正式开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1994年,他看准了对冲基金的势头,和其他几家小对冲基金合租了一间办公室,创立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 &Co),专做并购套利(风险套利的一种)和事件驱动投资。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给了保尔森绝佳的机会。他当时的判断是,很多在虚高股价支撑下的并购案会“黄”掉,因此他大量卖空,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都分别增长了5%。逆市飘红,投资人便闻风而来,到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两年后,他管理的总资产更达到了40亿美元。但因为为人非常低调,在对冲基金行业之外,他的名声并不大。
2006年7月,保尔森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却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保尔森的基金在不断地赔钱。
2006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初见端倪。保尔森的基金已经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足,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2月,保尔森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仅2007年一年,就有6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保尔森的基金。保尔森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
2008年11月13日,约翰·保尔森与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对冲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

⑺ 中国经济转型: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吗

第三是要提高各类机构组织维护社会流动性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流动性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各类机构和组织中的所有人,尤其是起点较低的阶层人群,能够给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公立学校和其他公共组织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捐钱支持公益事业,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给没有机会或者缺少机会的群体以更好的机会。举例而言,美国的“平权法案”规定任何接受美国政府项目的机构、组织或企业,雇员结构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少数族群占多少比例、妇女占多少比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群体占多少比例等。在政府招标中,只要涉及到财政拨款的,满足这些条件的组织和企业都会享受优惠条件。这是健康社会和良治政府要做的事情,作为财政支持的公立机构,理所应当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四是要逐步形成增强社会流动性的社会共识。提高社会流动性,只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后,才能真正持久和贯彻。现在很多社会公益救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和扶持。现在社会的公益活动经常说到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个人富裕之后去捐钱帮助别人,这当然是很了不起的胸怀。但是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富人救济穷人的责任,更是保障所有人,尤其是起点较低阶层的人群,能够有公平机会的社会共识。

中国社会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经济转型这一重大课题。但是,我们面临的更大的课题是怎么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上所有的人,尤其是所有年轻人,无论他们的出身和背景,都感到有机会和希望,都有奋斗的积极性,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才是一个能够保证经济长期增长的社会。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政治理念问题,这是我们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

⑻ 约翰·保尔森的相关事件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巴菲特的这句投资格言广为流传。如果要将它演绎为一幕剧,约翰·保尔森当是最佳男主角。约翰·保尔森
2006年,深秋的上午,纽约中央公园,秋叶似火。
沿着湖边的小径,约翰·保尔森缓步慢跑,与其他心情轻松的晨练者不同,他看起来眉头微皱,心事重重。当时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如中央公园这满园的枝叶,红火而繁荣,这使得约翰·保尔森专门做空抵押债券的基金一直在赔钱。更要命的是,关于房地产市场利好的消息铺天盖地,乐观的房产市场专家和贷款机构们,不断地鼓吹着房价将持续上涨,或是联邦政府将降低利息以维护市场。
但是,约翰·保尔森坚信,冬天一定会到来,到那个时候,再红火的枝叶也会在寒风中凋零。在风景如画的中央公园里慢跑,是一种不错的缓解压力的方式,他紧了紧运动衫的拉链,加快了步子……
非典型金融奇才
今年52岁的约翰·保尔森并没有一条标准的华尔街金融高手的成长轨迹。1978年他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商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MBA学位,随后进入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咨询集团担任管理咨询师。
在这一连串的成长历程中,约翰·保尔森练就了出众的财务分析能力,这使得他后来的投资策略与传统的金融家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思维并不受制于华尔街的金融体系中的条条框框,他也并不依赖信用等级评级机构的打分,而是喜欢海量收集财务信息自己分析,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1984年,他转投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负责并购业务。他的一个客户--马蒂·格鲁斯管理着一个非常成功的风险套利公司格鲁斯合伙基金。这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获利颇丰。约翰·保尔森意识到:虽然贝尔斯登的收益也相当丰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佣金,这与投资业务的盈利相比显得相当有限。基金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与其帮人赚钱,不如自己行动,在贝尔斯登任职四年后,他决定从投资银行转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鲁斯合伙基金,成为合伙人之一,正式开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
1994年,约翰·保尔森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由于在贝尔斯登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公司合并业务了如指掌,他将这支基金专门用于合并套利的投资,即同时买入及卖出两家合并中的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无风险的利润。
狂欢中的冷静
2007年以前,在高手如林的华尔街,约翰·保尔森仍然默默无闻,但他时刻都保持着警觉的目光,如同蛰伏在灌木丛后的猎豹一般,伺机而动。
在房产借贷市场中,贷款公司为了分担风险共享收益,找到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其债券化,就产生了CDO(担保债务凭证)。
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的杠杆操作。比如有一家阿呆投资银行的自身资产为30亿美元,采用30倍的杠杆操作,即以30亿美元的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如果投资盈利5%,那么阿呆投资银行就获得45亿美元的盈利,相对于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
但是杠杆操作风险高,按照正常的规定,阿呆投资银行本不愿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是CDS(信用违约交换)。
阿呆投资银行找到阿瓜,阿瓜可能是另一家投资银行或保险公司。阿呆为杠杆操作做保险,每年支付给阿瓜5000万美元的保险费,连续十年总共5亿美元。如果CDO没有违约,除了5亿美元的保险费,阿呆还能赚40亿美元;如果CDO有违约,反正有阿瓜来赔。
对于阿呆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投资。但阿瓜也不是傻子,通过统计分析,在繁荣的市场中违约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笔保险,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美元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美元。
这是一笔多好的买卖啊!华尔街大多数的阿呆与阿瓜们,在美国房价长达十余年的增长中,尽情享受着一场空前的财富狂欢。
2006年初,人们普遍认为,房价绝不会在全美国范围内下跌;房贷专家们不断地鼓吹着,楼市和住房抵押市场将持续红火;利好消息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华尔街的绝大多数大腕们也持同样的论调。信用(证券)等级评定机构也纷纷为华尔街的金融产品打出AAA评级。
草原上百兽奔腾。可是,周围任何一丝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蛰伏着的猎豹的眼睛。在华尔街的财富狂欢中,约翰·保尔森却异常冷静,他敏锐地发现了美国房贷市场的泡沫。
专家们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 约翰·保尔森摒弃了评级机构的打分,他亲自带领自己45人的团队,追踪成千上万的房屋抵押,逐个分析所能获取到的个人贷款的具体情况。
从最开始就要选出那些埋藏着地雷的个人按揭贷款证券。那段时间,约翰·保尔森和他的团队在办公室里分析各种资料,直至深夜。随着逐渐地深入,他越来越深信投资者大大低估了房贷市场的风险,债权人越来越难以收回贷款。
透过写字楼的窗户,看着深夜的华尔街,约翰·保尔森隐隐觉得,一股不可抗拒的破坏力将从某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里迸发出来,不可收拾。他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在冬天里收获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恐惧者即是清醒者。
华尔街为房贷市场发明的两种金融产品--CDO与CDS之间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为其担保的CDS价值就越高。在房产繁荣时期,绝大多数人都认为CDO没有太大的风险,所以CDS的价格非常低。
凭借清醒的分析,约翰·保尔森剥开了房产繁荣的虚表,他费尽周折地劝说投资者们,要使他们相信美国房产市场正面临极大的危机,而要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的资产,进而获利,做空CDO则是一本万利的最好选择。
盛世危言,信者寥寥。
许多投资者都疑虑重重,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做多CDO使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还是有少部分约翰·保尔森的长期合作伙伴给与了支持。
2006年7月,约翰·保尔森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
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却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约翰·保尔森的基金一直在不断地赔钱。有投资者好几次急匆匆地问他,是不是应该止损。他断然回绝:不,我还要加注。
虽然他对投资者表现得镇定自若,但他自己的内心却一直不能平静。一方面,与当时主流投资方向全然相反的基金操作方式,使他感到压力重重;另一方面,在不断地追踪大量个人按揭贷款情况的过程中,他又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成功正一步一步地临近,正如猎豹已经锁定了笨重而软弱的猎物,那种激动与欣喜已经无法平息。
约翰·保尔森只有通过在中央公园晨跑来缓解这种复杂的心情。面对公园里波澜不兴的湖面,他已经分不清那一阵阵强烈的心跳,是因为压力,还是激动。
2006年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初见端倪。约翰·保尔森的基金已经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足,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
2007年2月,寒意袭入华尔街。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报季度亏损。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也相继垮掉。这一切无不意味着,大规模的信用违约已经到来,华尔街的阿呆和阿瓜们精心构筑的财富大厦,其根基已经开始松动。在金融市场中,CDO风险陡增,其价值大幅缩水,而CDS大幅增值。
这一切,正是约翰·保尔森在过去那些华尔街不眠夜里所预见到的,而他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
据《阿尔法》杂志统计,约翰·保尔森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
大规模的危机终于在2008年爆发,贝尔斯登倒下了,雷曼兄弟死掉了,华尔街弥漫着恐惧的气息。正当另一个著名的保尔森--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为金融危机焦头烂额时,约翰·保尔森正在与乔治·索罗斯共进午餐。这位在金融界呼风唤雨的传奇人物正躬身向约翰·保尔森请教投资心得。
只需要注意坏的方面,好的方面会自行增长。这就是约翰·保尔森的投资信条,而他的贪婪似乎才刚刚开始,我们只实现了预期收益的25%,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将在接下来的三年逐步显现。
但是,变数永远是投资的主旋律,也是它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如痴如狂的最大魅力。
金融风暴之中,投资银行不行了,保险公司也忙于自保。对美国政府来说,阿呆和阿瓜们已经靠不住了,他们开始把信心寄托在诸如约翰·保尔森这样的贪婪者身上,更希望这些贪婪者能够挺身而出,成为拯救者。
2008年11月13日,约翰·保尔森与其他四位排名前五的对冲基金大佬,出席了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
正处于恐慌中的人们永远不会了解:当这五个在2007年收入分别超过10亿美元的大佬,结束一天的会议后,走出美国众议院办公大楼,对着华盛顿清冷的夜空,心中升腾着的是怎样一种使命感。不过,人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次契机,也将是一个转折。
听证会后,约翰·保尔森一反常态地开始买入CDO。风暴中的贪婪者,已出手力图挽狂澜于倾倒……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截至2007年6月1日)125亿元(95%的金额来自机构),截止到2008年11月,基金已经跃升为360亿美元。在他的指导下,保尔森公司在抵押赎回证券市场获利。2008年,他决定发起一家新的基金,用来投资那些因为次贷风暴而面临危机的投资银行及其金融机构。2008年5月15日,保尔森在第一季度买了5000万股雅虎的股票,表明他支持Carl Icahn代替雅虎董事会。在2008年初,保尔森公司聘请了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
2008年9月,保尔森在英国最大的五家银行中的四家身上押宝,3.5亿英镑用于巴克莱银行; 2.92亿用于苏格兰皇家银行,2.6亿用于劳埃德TSB集团,他最后获利2.8亿英镑。2009年8月12日,保尔森购买了200万股高盛股票和3500万股Regions Financial股票,他还购买了美国银行的股票,预计到了2011年会翻一倍。2009年11月,保尔森宣布他创建了一只黄金基金,用于投资开发金矿的公司和进行黄金投资。 SEC在其起诉书中指出,高盛于2007年2月应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委托,推出一款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抵押债务债券,向多国银行、基金和保险企业等投资者推销。而保尔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国抵押债务债券市场,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债务债券谋利。但高盛在向投资者推销时没有说明保尔森公司与这款金融产品有关,导致投资者在不足一年时间内损失大约10亿美元。

⑼ 请问什么是对冲大鳄

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
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提供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
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 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进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
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进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
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

⑽ 去年美国一个对冲基金公司经理年薪47亿美元.他是谁

保尔森 在危机中赚大钱

麦迪逊大街590号29楼,保尔森公司的总部设在这里。从窗口向外眺望,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可以看到同一条街上他的老东家——贝尔斯登,2008年5月29日,它被摩根大通以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成了此次信贷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而危机中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保尔森。

16年前,保尔森就曾从楼市的大萧条中受益,通过抵押拍卖,他买下了纽约的一套公寓和长岛汉普顿的一幢大房子。而去年,通过做空楼市,保尔森个人净赚37亿美元,就此成为对冲行业有史以来年收入最高的经理人,连索罗斯这样的“老手”也望尘莫及。

放胆一搏

他把丘吉尔的一句话当作自己的格言——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现年52岁的保尔森是哈佛商学院的MBA毕业生,曾效力过奥德赛合伙人公司、贝尔斯登公司以及格拉斯公司。1994年,保尔森自立门户,成立了一只专注于并购套利的对冲基金。到了2002年,这只基金管理的资金从最初的200万美元变成了5亿美元,9年的时间里,这只基金有8年都在赚钱,这包括网络泡沫破灭后“所有主要的市场指数都在下跌”的那几年。这并不等于说,它已然是行业里的明星了——它也许不再是麻雀,但却远远没有变成凤凰。

2005年,保尔森担心美国经济会走向衰退,他开始做空汽车供应商等公司的债券,赌它们的价值会下跌。然而,即使这些公司的债券已经进入破产程序,它们的价格仍然在上涨。

“这很疯狂!”保尔森对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说。他催促他的经纪人想办法保护他的投资和利润。

保尔森问他们:“哪里有我们可以做空的泡沫?”

最后的答案是:房地产。

当时,处于牛市思维中的房地产专家们反复宣称,房屋价格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跌,否则美联储会通过大幅削减利率来挽救这个市场。“大多数人告诉我们”,保尔森说:“永远不会出现拖欠投资级别的抵押债券的现象。”

在分析了大量数据之后,保尔森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交易,有这么多人看多,而只有极少的人看空。”

保尔森当然不能直接做空房子,但他可以做空与之相关的证券化产品——CDOs和CDS。

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也就是债务抵押债券,是华尔街将抵押债券重新包装形成的券种,投资者如果担心CDOs风险太高,华尔街还提供一种可以避险的衍生产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也就是信用违约交换。

公司的投资经理佩里格利尼开始操作复杂的债券交易:一边做空危险的CDOs,一边收购廉价的CDS(由于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普遍乐观,所以当时CDS的价格相当便宜)。

保尔森还觉得人们处于信用泡沫之中,他怀疑评级机构在给次贷产品评级时标准过于宽松,于是,他让团队展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贷方回收贷款确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2006年,保尔森决定成立一只对冲基金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专门做空危险的抵押债券,保尔森为这只新基金募集了大约1.5亿美元的资金,大部分投资者来自欧洲。2006年中,这只基金开始发力。

可是,房地产市场还是那么牛,保尔森的新基金却一直在赔钱。

犹疑的投资者劝告保尔森,在房地产领域有着更多经验的人都保持乐观,他却偏离了他擅长的并购套利领域。一位好友也打电话给保尔森,问他是不是准备止损。

“不。我还要加注。”他回答说。

保尔森决心放胆一搏,虽然他需要每天到中央公园跑上5公里来缓解压力。他把丘吉尔的一句话当作自己的格言——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1%的风险、100%的利润

控制好风险,利润会不请自来;风险套利不是关于赚钱的,而是关于不赔钱的。

保尔森的投资理念深受格拉斯公司的高级合伙人马蒂?格拉斯及其父亲约瑟夫?格拉斯的影响,他们的两句话一直指导着保尔森的投资:其一、控制好风险,利润会不请自来;其二、风险套利不是关于赚钱的,而是关于不赔钱的。

“对于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目标是保护本金,不是赔钱。如果某一年我们的投资回报没有跑过S&P,我们的投资人会原谅我们,但是,如果我们有非常大的损失,没有人会原谅我们。”

保尔森唯一的失手是在1998年,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衰落的影响,“损失了大约4%”。他们发现,大部分的亏损源于事件套利组合。从那时起,他们就减少或者干脆关闭事件套利组合,以减少基金与市场下跌的正相关性。

在保尔森看来,这次做空次级债与他的投资理念非常契合。

“这是一个不对称的风险回报交易。”保尔森解释,“我们瞄准了BBB级债券,在次级债里是评级最低的部分。在一个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中,一般会有18至20个不同的风险等级,等级最低的最先遭受损失,BBB级债券大约在5%次级的位置,如果标的资产损失超过5%,这种债券就要遭受损失,如果超过 6%,这种债券就不会得到偿付。所以,做空这种债券,如果我的决定是错的,那么我会损失1%,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我会赚100%。损失的空间有限,而盈利的空间巨大,我们喜欢这种投资。”

他接着说:“只冒1%的风险赚取100%的利润是巨大的风险回报。”

危机刚刚过去1/3

凤凰变麻雀的故事并不会比麻雀变凤凰的故事更少。

利润果然不请自来。

在2006年年底,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上涨了大约20%,保尔森开始成立第二只类似的基金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ies II。2007年,第一只基金上涨了590%,第二只上涨了350%。2007年开年的时候,保尔森公司管理着70亿美元的资金,仅去年一年,就有6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这还没有把他们当年的投资收益计算在内。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的教授彼得?莫里西相信保尔森并非唯一嗅到抵押贷款行业将要遇到麻烦的人,但他确实是将理论实践得最有效率的人。“他看到了我们很多人都怀疑的东西,但是,我们没有勇气把钱投进去。”

同样关键的是:保尔森做空的时机刚刚好。好几年前,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学者在做空房地产,这些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保尔森一飞冲天后,等待他的并不只是鲜花,也有臭鸡蛋。某社会组织说他从这场危机当中赚钱“很龌龊”。“从失去家园的人那里获利不是一个赚钱的好办法。”美国邻里协助公司的CEO 布鲁斯?马克斯说。

虽然免不了媒体的狂轰滥炸——有报纸居然把他母亲都挖了出来,81岁的老太太对该报纸的记者说:“我的儿子约翰是一个重要人物,但我确实没什么好说的。”——但保尔森依然保持着刻意的低调。毕竟,在对冲基金的世界里,凤凰变麻雀的故事并不会比麻雀变凤凰的故事更少。

保尔森仍然看空房地产市场,他认为“危机刚刚过去1/3”,市场将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回暖。他还看空美国经济的其他方面,例如,信用卡和汽车信贷。他告诉投资者,现在赌经济将出现问题还不算太迟。

阅读全文

与保尔森基金与上市公司合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超级短线直击涨停板系文档 浏览:919
科创板桥生物医药 浏览:539
涨停分为几种 浏览:937
新泉股份股票价格 浏览:697
炒股和炒期货区别 浏览:375
宁波施捷电子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浏览:98
同济科技股票属于哪一个板块 浏览:952
骨再生材料上市公司 浏览:491
微商行业唯一上市公司 浏览:900
变色龙公式炒股为生 浏览:736
哪款炒股软件分时图比较清晰 浏览:647
电脑炒股软件怎么打开 浏览:170
太湖金张科技上市科创板 浏览:310
借资炒股官司 浏览:619
讯商科技新三板挂牌上市 浏览:925
股票涨停后可以立马卖掉吗 浏览:823
603297股票行情 浏览:874
英诺赛科合作上市公司 浏览:908
0506新三板资讯 浏览:306
炒股高手做股票一年可赚多少倍 浏览: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