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創業 > 創業板指報1586點

創業板指報1586點

發布時間:2021-07-29 13:13:45

⑴ 股權質押居間商如何返點

在新三板掛牌公司即將邁入9000家之際,股權質押數量也在攀升。挖貝新三板研究院數據顯示,與歷史數據相比,2014年全年新三板完成股權質押368筆,質押23.37億股;2015年完成質押847筆,質押73.85億股。2016年前6月的質押筆數和質押股數已超2015年全年。
2016年起截止到8月23日,創業板共發生1586次股權質押行為,平均每月198次,質押股數合計322.37億股;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共發生406次股權質押行為,平均每月51次,約為創業板的1/4,質押股數合計36.89億股。
一般觀點認為,以股權為質權標的時,質權的效力並不及於股東的全部權利,而只及於其中的財產權利。
新三板資本市場業務的機構人士空間表示,「股權質押是新三板公司短期資金需求的便捷實現途徑,或者說是最後手段,融資成本普遍較高,因此一般都是為期迅速騰飛幾個月的過橋性質借款。」該人士同時表示, 「市面上對企業質地要求和風險評估手段也暫時眾多創造沒有通用標准,一事一議。」

⑵ 土豆 玉米 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兩者傳入中國的時間分別是:土豆是在1628年前;玉米是在1531年。

1、土豆

17世紀之前,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徐光啟 (1562—1633) 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全書》卷二十八記載有下述一段話: 「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 潔白如玉。」

由此可見, 土豆的引進在1633 年前無疑;更准確地說,馬鈴薯在1628 年前已傳入中國,並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 因為1628 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2、玉米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1492年)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2)創業板指報1586點擴展閱讀:

1、中醫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葯及優質保健品。馬鈴薯富有營養,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

2、玉米傳入中國己經有400多年,在我國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廣引進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中國環境的品種。1950年以前,中國僅進行了極少的雜交種選育研究,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實際上,玉米雜交能增產的理論研究在美國早在1909年就己經開始。

⑶ 努爾哈齊之謎

http://..com/question/33419082.html?si=1

⑷ 任建新的人物特寫

任建新---走向世界的並購家
中國企業報記者 汪靜赫/文
掌管千億元資產、11家上市公司,他卻不持有一分錢股份,只拿22萬元年薪。26歲時,他以一個團委書記的身份下海,以家產為抵押,借款1萬元創辦藍星化學清洗公司,開創了被譽為「第361行」的中國化工清洗業。
30歲出頭,他領導企業開始國內並購,100多家虧損國企由此起死回生。接著進行了4項重大國際並購,全資吞下澳大利亞最大乙烯企業、世界排名第二的法國蛋氨酸企業、世界第三的法國有機硅企業以及英國特種纖維企業,成功整合並迅速盈利。
面對外界的贊嘆和驚訝,有媒體這樣援引他的回答:「『GoodLuck』,但當好運光臨100次時,背後就肯定有它必然的原因。」
他就是被稱為「中國並購大王」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任建新。
這位剛過知天命之年的中國企業家,從青年時代白手起家的第一天起,便明白了遠比100次運氣更為重要的是———艱苦創業和執著奮斗。
2009年,任建新榮獲有著中國企業管理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對於這位完全稱得上傳奇的企業家來說,榮譽與獎章是他事業佳績的溫柔注腳,20多年的創業歷程則是更為精彩的華章。
第361行
「他,創造了361行」———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此作為標題刊登文章,這篇文章里的主角名叫任建新。
1984年,甘肅蘭州,26歲的任建新在化工部化學機械研究院做團委書記。在一個 「酸洗設備水垢技術短訓班」做工作人員時,他偶然發現我國煤產量每年增加850萬噸,而僅因鍋爐結水垢浪費的煤每年就是1750萬噸,相當於兩年增產的原煤。他想起了在此之前,在化機院的保險櫃里,一份獲獎的研究成果「藍5」硝酸酸洗緩蝕劑已被鎖了整整5年。當時在我國,這種清洗技術是個空白,而這項專利當時只需250元資料費就可以往外賣。
對於任建新來說,這不是一般意義的聯想,而是決定了他一生的契機。
1984年9月1日,在機械研究院內那間破舊的 「防空洞」里,任建新和7個和他一樣青春的年輕小夥子擊掌結盟,正式 「下海」。
「我當時並沒有想做成今天這樣的公司,只是想為化機院增加些收入。」任建新回憶。
於是,26歲的任建新開始了他漫長而傳奇的創業之旅。他所創建的這個小公司叫作藍星清洗,它是中國國內第一家從事專業清洗的企業。
任建新以家產做抵押向單位借款1萬元並簽下 「軍令狀」: 「如果失敗了,將家產變賣作為補償,另外自願將職務降一級,工資降一級。」
由於當時工業清洗技術在國內還是空白,想讓企業相信初出茅廬的藍星公司能清洗干凈結垢嚴重的鍋爐並非易事,於是任建新決定獨創蹊徑。
第一單生意在哪裡?任建新瞄準了西寧郊外的一個煤礦。很快,在礦上的廣播中傳出了這樣一則啟事: 「從蘭州來的共青團員學雷鋒做好事,免費為礦工清洗家中的茶壺水垢……」
一位老太太成了第一位顧客。一把舊茶壺光潔如新,老太太十分滿意地給了兩毛錢———這就是任建新的藍星公司創造出的第一筆產值。
兩毛錢的生意引來了煤礦領導的注意,他告訴任建新,礦上有台結重垢的鍋爐可以試著洗洗,有效果給報酬,否則就當報廢了。任建新和夥伴們連夜開工,結果 「廢鍋爐」起死回生,任建新拿到了報酬1900元。這只是開頭。第一年,藍星就賺到了24萬元的凈利潤。
此後的幾年裡,藍星飛速發展,開始面向全國推廣清洗技術,公司幾乎包攬了國家 「七五」到 「九五」計劃期間所有乙烯和大化肥裝置的開車前清洗工程。
任建新將藍星清洗在大型成套裝置上的應用作為課題,報請化工部和國家科委,同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再加上媒體對藍星事跡的宣傳報道,藍星清洗在工業領域的知名度迅速打開。依靠清洗技術優勢,國家在 「七五」、「八五」期間引進的進口成套石化、化工大型裝置的開車前工業清洗均由藍星「包了圓兒」。
在此期間,任建新率領藍星收復了長期被外國人占據的國內工業清洗市場,孵化出400多家國內清洗工程公司,成功構建了一個被稱作中國第361行的新產業———工業清洗產業, 「小到茶壺,大到原子彈,全能清洗」的藍星開始走向世界,被外國同行盛譽為 「世界清洗大王」。
1995年,藍星清洗A股上市,同時將總部搬至北京。隨後,任建新以國企脫困為突破口並購了107家國有化工企業,把藍星發展成了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化工新材料龍頭企業。2004年5月,以藍星集團和昊華集團為主體組建成立中國化工集團,任建新成為這一「產業領域新王者」的總經理。
並購大王
1996年,並購江西星火廠是藍星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點。當時的江西星火廠雖擁有國內規模獨一無二的萬噸有機硅裝置,但該裝置自建成13年來,試車28次均告失敗。
其時,任建新率領藍星總部剛剛搬進北京,他甚至沒來得及坐在新辦公室辦公,便頂著巨大壓力匆匆奔赴江西。星火廠資產規模比藍星大許多,負債率200%,企業早應破產,加之地處山溝,交通不便,職工家屬超過1萬人……所有這些對於藍星而言,是個看似扛不動的大包袱。任建新執意要並購,但他並不盲目,而是先奔赴江西展開調研。在經過了一番鬥智斗勇的卧底調研後,他找到了星火廠試車失敗、瀕臨破產的痼疾———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隨後,任建新把工廠大部分離開的技術骨幹都召了回來,並邀請100多名國外著名化工專家對星火廠有機硅項目的技術、設備、工藝逐項進行診斷,對改造方案進行論證。他還親自帶團赴國外考察、學習與有機硅相關的技術,買回大批與有機硅項目相關的資料供技術人員深入研究。5個月後,萬噸有機硅生產線試車成功,半年後,有機硅產品下線。
任建新一役成名。
一度瀕臨破產的星火廠在任建新接手的第二年即成功扭虧。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成為中國化工新材料領域中最具競爭力的上市公司之一,是中國最大的有機硅、雙酚A、特種環氧樹脂生產商,其有機硅生產已在世界排名第三位。
並購星火廠的成功,極大地堅定了任建新整合國內化工行業的信心。
不久之後,化工部的另外兩大困難企業———南通合成材料廠、晨光化工研究院也被任建新一一成功解困,接著,藍星並購了無錫石化廠、北京化機廠、蘭州日化廠等國有企業。
任建新開始了大規模進行產業整合,先後完成了很多困難國企的改造:天津石化、黑石化、哈石化、濟南裕興、濟南石化、沈陽化工、連雲港設計研究院、晨光院等等被藍星兼並重組,一個個休克魚被成功激活。藍星進入快速擴張期,總共並購了國內逾百家企業。至此,藍星不僅成功進入了化工新材料領域並發展成為行業老大,而且也由此走出了一條尋求以資本為紐帶的快速擴張之路。
歷經第二個更為艱苦的10年之後,藍星集團從 「藍星清洗」逐漸轉型為「藍星化工」,中國化工新材料航母的雛形也已初見規模,企業規模從1995年遷入北京時的40億元發展到200億元。
在任建新的心裡,有一個關於大化工的夢想。面對化工部解散之後化工企業分散各地的現狀,他一直夢想能組建中國化工。2002年春節前後,任建新起草了關於組建中國化工的報告上報國家經貿委和中央企業工委。
2004年,中國化工集團成立,任建新成為第一任 CEO。此時,中國正成為大宗化學品和特種化學品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任建新為中國化工確立的發展戰略是 「老化工,新材料」。
從一個1萬元起家的小公司到數十億元資產的大型國有企業,任建新和他的藍星走出了一個中國企業的奇跡,但他並未就此駐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場,走上了海外並購之路。
2006年,任建新連續完成了3項大規模的海外收購,創造了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的最高頻率。當年1月,藍星集團耗資4億歐元收購了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產企業法國安迪蘇集團100%股權。蛋氨酸是動物飼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添加劑,國內一直沒有生產技術,藍星的收購不僅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而且也將法國安迪蘇帶入快速發展的軌道;4月,藍星收購澳大利亞凱諾斯公司。凱諾斯公司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聚乙烯生產商。通過這次並購,藍星集團以最短的時間、較低的成本獲得了國外乙烯及相關資源,為發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礎;10月,藍星又與法國羅地亞集團在北京簽署了全資收購後者有機硅及硫化物業務項目的協議。憑藉此次收購,藍星集團將有機硅單體的生產能力提升至每年42萬噸,躍居世界第三大有機硅單體製造商。
對於海外收購,任建新除了保持慣有的冷靜和低調外,還有他自己的一套整合戰略: 「買得來,管得了,幹得好,拿得進,退得出,賣得高」。任建新對並購過來的企業在管理上決不手軟,但同時很重視與並購國間的文化融合,他的理念是: 「我們去收購它,不是征服它,不能以一種佔領軍的心態去收購和管理。」
從國內到國外,每次成功的並購都為任建新的企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業績奇跡,也使他擁有了 「並購大王」的頭銜。
任建新愛讀 《毛澤東選集》,這個愛好成為他並購謀略的指導方針: 「在並購經營國有企業過程中,吸收中國傳統的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和觀念有時可以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要取得商業成功並不單取決於你有多少知識,更多是實踐經驗和世界觀培養中所產生的智慧。」
在成功並購海外企業的同時,任建新還帶領中國化工積極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
2007年,中國藍星集團與美國黑石集團完成 「土洋聯姻」,無疑是中國市場上最吸引人眼球的經濟事件之一。9月,黑石集團以6億美元入股中國藍星集團20%股權,這一運作的完成,不僅標志著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黑石集團完成了中國布局的第一步棋,同時也標志著作為中國化工產業領跑者的藍星集團吹響了向世界級跨國企業進軍的號角。由任建新主導的此次合作是中央企業採取非上市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首例,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國際資本與中國央企結合的典範。至此,任建新10年來低調展開的資源布局戰略浮出水面。
如今的中國化工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資產總額由229.6億元增至1586億元,是成立之初的6.9倍;主營業務收入由152億元增至1203億元,是成立之初的 7.9倍;利潤總額由 2.27億元增至28.65億元,是成立之初的12.6倍。目前,中國化工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名列第28位,在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中位居第一;在全球化工公司100強中排名第19位。中國化工集團競爭力不斷增強,已成為中國石化(8.98,-0.22,-2.39%)領域的新科「第三級」。它的成長壯大,使中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石油、石化、化工三大產業格局。
雙面驍將
任建新領導的企業被稱為最具 「民企特色」的中央企業,他成為央企負責人中獨一無二的 「草根創業者」。在中國所有大型國企的管理者中,任建新可謂是獨樹一幟的另類。
外界視線中的任建新是個傳奇人物:26歲開始創業,早期經歷就像是矽谷創業家們的 「車庫故事」,由此開創了中國現代清洗工業;30歲出頭成功進行第一次並購整合,迄今已收購107家國內企業和4家西方公司;他沒有系統學習過商戰理論,卻靠著 《毛澤東選集》的智慧引領,指揮若定地完成了一系列高難度的跨國並購;他從未在中央部委任職,但卻成了一家國資委直屬的大型國有企業領導人;他沒有受過西式教育,英語也不熟練,卻能和華爾街的銀行家們稱兄道弟。
任建新的傳奇經歷,顯示他是一位雙面驍將。
媒體曾這樣描述:這位中國化工集團的總經理有著兩張面孔,一面是親和樸素,知恩重義;另一面,則是自信和鐵腕。
1995年,藍星集團從蘭州遷入北京時,任建新為隨同前來的1800名員工妥善解決了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和孩子上學等一系列問題。任建新看上去樸素而極具人情味,比如他能記住僅僅見過一面的無關緊要的來訪者的名字,並在再次遇見時熱情打招呼。任建新曾裁減了公司機關44%的冗員,連他的妻子都下了崗,但公司裁人,從不會解聘了事,任建新總是想辦法開辟新的崗位,安置下崗員工。
因為念念不忘母親臨終時吃一碗牛肉麵的遺願,任建新後來投資了以拉麵為主要產品的現代快餐連鎖企業。他給拉麵連鎖企業命名為 「馬蘭拉麵」———因為母親姓馬,他要以此來紀念逝去的母親。15年來,這家連鎖店在世界各國開辦了500多家拉麵店,創造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
在當選CCTV2007年度經濟人物發表獲獎感言時,任建新坦言: 「我是在蘭州生長的,蘭州的牛肉麵和我有很深的情結。」隨著任建新的發言,現場大屏幕上忽然出現了他那逝去多年的母親慈祥的大照片,毫無准備的任建新怔住了,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禁不住熱淚盈眶。那一刻,他的內心回歸到很多年前那個少年時代。重情重義是任建新的本色,然而在工作上尤其是決策過程中,他又極具鐵腕作風,相當強硬和固執。1996年,他帶上當時藍星所有的流動資金收購江西星火化工廠,進入此前他一無所知的有機硅領域,正是有了這種決絕大膽的強硬做派,之後成功地將之發展成中國現在最大的有機硅生產商;在收購法國安迪蘇後,任建新大膽撤換 CEO,就是「想讓人知道,我 『能』免他」。
上世紀90年代,藍星清洗(17.01,-0.61,-3.46%)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數億元,那時便有人勸任建新改制,將他們自己一手打造的企業私有化,但任建新堅持把公司100%國有,說藍星的發展不能違背 「興業報國」的初衷,改制方案也從此被束之高閣。
在為企業求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在外人看來十分固執的任建新放棄了個人的小利。迄今為止,無論是藍星,還是中國化工旗下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里,都沒有任建新的個人股份。這意味著,當任建新離開藍星、離開中國化工時,他領取的將只有退休金。也正因如此,盡管20年來他完全獨立控制著 「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集團公司」,但卻從未在中國富人榜上出現過,這樣的特立獨行讓很多人困惑不解。
任建新不愛富人運動———高爾夫,他也不會打網球,而是喜歡走路,他每天上班走5公里,然後坐車到公司。他的業余愛好就是讀書, 《毛澤東選集》他讀過11遍。任建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作為一個事無巨細的管理者,他鼓勵手下的管理者親歷親為。每天在辦公室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節假日也不例外。 「我不是董事長、不是老闆,所以只要是總經理能夠事必躬親的事最好事必躬親,這就是我的管理理念和處世方式。」任建新說。
在經歷了最初的創業和一系列企業重大轉折之後,任建新欣喜地看到,中國化工超常規快速發展,改變了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格局,並成為全球領先的化工企業。
「我的目標是讓中國化工走上一條穩定發展、持續盈利的成功之路。」
任建新,這個中國的並購大王正款步走向世界的前端。

⑸ 2011年房價會跌嗎

1.按照目前的經濟形勢,房價的跌的可能行非常小,所有東西都在漲價

2.目前中國的通脹率還是很高、人民幣的升值還是有可能的,這樣加大通脹,房價跌的可能會更小.
3.只有解決國民收入,加大保障型住房的建設力度,房價才會達到平穩

⑹ 明朝那些事兒 張居正為什麼改革成功

作家楊大俠指出,張居正少年得志,壯年入閣,運籌帷幄,才智明決。是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

⑺ 四大發明在獲取、傳遞信息等方面有哪些巨大的作用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我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都由誰發明的 懸賞分:50 | 解決時間:2010-5-11 23:21 | 提問者:匿名
我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都由誰發明的
最佳答案 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而許多動物已經在我們之前就學會了利用地球磁場來辨別方向。

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開心網
MSN
QQ空間

對我有幫助
34回答時間:2010-4-14 06:55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ylk8691 | 二級採納率:10%

擅長領域: 歷史話題 軍事 時事政治 創業投資 個人理財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感謝您的幫忙!
相關內容
2011-1-1 我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2010-6-16 我國四大發明是什麼?簡述其發明,應用,傳播過程和意義。 3

⑻ 通過絲路傳入中國的食物除了西紅柿、馬鈴薯、玉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野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在歐洲開始普及,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1840年歐洲爆發馬鈴薯枯萎病,完全依賴馬鈴薯的愛爾蘭經濟受影響最大,面臨大飢荒,幾乎有一百萬人餓死,幾百萬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玉米(亦稱玉蜀黍;粵語稱為粟米,台灣話稱作番麥),是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產於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糧食作物,喜高溫,17世紀時傳入中國,由於氣候適宜,產量高,迅速普及開來,主要在中國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來這些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粟。又由於它的生長期和冬小麥交錯,在黃河流域附近,無霜期較長的北方地區,可以和冬小麥輪作,達到一年兩熟,增加糧食產量,成為下層人口的主要糧食,是使18世紀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產地美洲以外,中國是玉米種植最為普及的地區。玉米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⑼ 湖北應城發展怎樣,人口多少,經濟情況好不好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地處江漢平原與鄂中丘陵過渡地帶,江漢平原北部,東以漳水和氵員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鄰,西與天門、京山兩市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45公里,跨東徑113° 19′至113° 45′,北緯30 °43′至31° 08′,中心城區東距武漢90公里。南及江漢漢宜公路穿境而過,漢丹、長荊鐵路橫貫東西,處在武漢、襄樊、荊州、宜昌大三角經濟區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境內地形為丘陵、崗地、平原與河湖相間,海拔高程25—110米,其中大部分海拔高程為41—8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8℃。全市現轄5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良種場417個村,324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99萬戶,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67萬,漢族佔99%以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95人。國土面積1103平方公里,耕地57.2萬畝。應城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素有「膏都鹽海」之稱,是一座新興的工礦城市。石膏、岩鹽、溫泉並稱「應城三寶」,名揚四海。石膏儲量達13億噸,已有400多年的開采歷史。纖維石膏儲量、品位居全國之冠,一級品纖維石膏佔全國儲量的82%以上,被譽為「亞洲纖維石膏王國」,岩鹽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岩鹽儲量280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湯池溫泉為全省五大高溫溫泉之一,地熱能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常年水溫70 ℃以上,且富含鈣、鎂、鉀等20多種礦物質,適於發展旅遊、醫療、科研和特種養殖業,是旅遊度假、休閑療養勝地。應城境內地勢平坦,河湖密布,物產豐饒,亦有「魚米之鄉」美譽。應城是全國優質米生產基地、商品糧大縣(市),也是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之一。
應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古蒲騷故地,以「因地處要沖,應置城為守」而得名。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縣,門板灣、四龍河等新時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出土,展示了應城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遠古時代的動、植物化石、象乳齒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陶輪,商代的青銅器,周代的銅鼎、銅戈以及戰國時期的銅劍、玉器等;西河古渡、宋代孔廟、玉女溫泉、義馬文峰,更是應城古老文明的歷史見證。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的佳句。李白、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劉少奇、彭德懷、賀龍、陶鑄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後在這塊革命的熱土上印下了光輝的足跡。
建國以來,尤其是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應城撤縣建市以來,應城人民憑籍悠久的歷史文化,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揚長避短,搶抓機遇,主攻特色,扎實奮斗,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近年來,應城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技創新為動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保持了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99年和2000年,全市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兩年位居全省「十強」縣(市),2000年,經濟效益目標考核進入全省「十強」行列。200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8.1億元,財政收入30172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億元。。應城工業依託豐富的礦藏資源,形成以鹽業化工、機械製造、石膏建材、食品飼料、紡織塑料五大支柱產業為主的特色工業經濟體系,建成全國最大的聯鹼生產、石膏開采加工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鹽業化工和摩托車生產基地。 培植出「金鷹」摩托、「華中」系列啤酒、「白玉」面條、「義馬河」黃灘醬油、「玉蘭」膏粉、「熊貓」、「牡丹」碘鹽等一批暢銷海內外的名牌產品,建成全國最大的純鹼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集約化水平提高,以豪豐大米、三結豆皮、白湖蓮藕、人和荸薺等為代表的特色農副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招商引進勢頭強勁,三資企業、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發展後勁持續增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農業以生產糧食、棉花、油料、禽蛋、生豬、水產品為主,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市之一。

閱讀全文

與創業板指報1586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三板規范募資用途 瀏覽:138
金路科技股票行情 瀏覽:796
遠方光電股票價格 瀏覽:648
旋風新能源是上市公司么 瀏覽:868
阻擊漲停板下載 瀏覽:816
廣州中設新三板 瀏覽:828
遵義市新三板掛牌企業數目 瀏覽:874
新三板公司分紅流程 瀏覽:160
數據平台行業上市公司 瀏覽:408
科創板股票發行計劃 瀏覽:618
蕭山華菁證券股票開戶 瀏覽:900
新三板論文題目 瀏覽:6
多家科創板公司發布減持公告 瀏覽:576
碧桂園物業股票價格 瀏覽:782
招商證券炒股下載 瀏覽:382
三晶電氣是上市公司嗎 瀏覽:272
民營企業中的上市公司是 瀏覽:545
舉賢網新三板掛牌上市 瀏覽:533
科創板股票算上證指數 瀏覽:48
萬集科技股票走勢 瀏覽:699